精彩推荐

正对反言流水联----对联漫谈(四)

9030人阅读  4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1:21:4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正对反言流水连
----对联漫谈(四)
文/西楼雪
    曾读过歌德的一首诗《二裂银杏叶》,译诗如下:

生着这种叶子的树木,从东方移进我的园庭;
它给你一个秘密启示,耐人寻味,令识者振奋。
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
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被我们看成了一体?
也许我已找到正确答案,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难道不感觉在我诗中,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
    歌德的这首诗,借银杏叶二裂的特征,表达了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一”与“二”的融合,分与合的辩证。“一”可以分为“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与死,美与丑,正与邪,真与假等等;但是,这“二”归根结底还是“一”的两个方面,这正与反,善与恶,深与浅,平与旋等等都终将合于“一”之中。分即是合,合也是分;分中有合,合里也分。

    对联中,上下两句的关系,也如同这柄二裂银杏叶。一副好的对联,上下两句应该共同表达一个主旨;而好联的上下两句,也应是从不同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主旨的内涵或外延。当然,上下两句,必须各自独成一个意思表达。这样的两句,既是“一”又是“二”,既可以“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也可以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被我们看成一体”。正因为这样,我们根据这样的观点,把对联的上下两句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正对,反对,流水对。

    所谓“正对”,就是上下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互补的并列关系。这样的联中的上下两句,如同一幅山水图画的左山与右水,如同一座山岭中的岩石与树雀,如同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也如同硬币的正面与背面。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昆明黑龙潭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方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学海凭鱼跃,书林任鸟飞”等。当然,有些联者,不认可“正对”,因为这样的对句(除意境联外),极易“合掌”,所以不提倡“正对”。这种观念,有一定道理,但窃以为不可以偏概全,因噎废食。

    所谓“反对”,就是上下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并列关系。这样的联中的上下两句分别表达相反的意思,如白与黑,如正与邪,如雅与俗,如有与无等等。叙事哲理联“反对”较多。例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庙联)、“人因爱富常离我,春不嫌贫又到家”、“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医家名联)。“反对”的联句,往往用相反的意象,表达一深刻的哲理,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正对为劣,反对为佳”,当然,这是就事理联而言,并非所有联都是这样。有些联(如意境联)根本无从反对,更别提优劣的问题了。

    所谓“流水对”,就是上下句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正对与反对,都是并列关系),而是承接关系,或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或条件关系,或假设关系。如“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香”(启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等。这样的对联上下句联系更加紧密,如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流水对”又叫“串对”(像冰糖葫芦一样)。

    另外,也有一种特别的上下句关系----“无情对”,也就是上下句之间没有半点关系,但对仗却特别工整。如“木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上句是唐诗中所摘,下句为一俗语,两句的意思更是无任何联系。这样的联,从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来看,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当然,“正对”“反对”“流水对”,是对联的三种形式,也是上下联的三种关系。任何好联,都应该像那柄二裂银杏叶,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钻石 收起 理由
苏泰剑滨闻 + 10 + 5
总评分: 金币 + 10  钻石 +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4: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谢谢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6: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谢谢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8: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等,                                                                              1、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
  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例:  
  登楼看月胸襟阔,
  把酒临风感慨多。  
2、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
  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例:  
  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  
  莫学杨柳半年绿
  应效松柏四季青  
3、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
  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例: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但不管是哪种对句形式,都必须遵守一个不变的原则:对仗要工整                                                                           、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而要使对仗工整,则首先就要弄清词性.                        
    一、词的分类和兼类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词的分类实际上是词的语法分类。词都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按照词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再细分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汉语的词性有固定的一面。同样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性质,但词义是一样的,这些词称为兼词。在对联创作中一定要弄清词的兼类性质,否则会产生词性不对仗问题。例如:   动词与名词互兼的:代表、建设、领导、教育、指导、武装、思想、觉悟、解放……。   形容词与动词互兼的:密切、丰富、健全、团结……。   名词与形容词互兼的:科学、矛盾、理想、经济……。   连词与副词互兼的:另外、随、时……。                                                                                              二、词的歧义
     前面讲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在义不变情况下的不同词性问题。如:“教育”这个词,不论是动词还是名词,其意义都是一样的。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在不同场合下,其意义不一样,这是词的歧义。有的是同音异义,有的是异音异义。例如:“白”字指颜色时,是形容词;指说话(道白)时,是动词;指什么也没得到时(白来一趟),是副词。再如“先生”这个词,用在称谓上,是名词;用在动植物生长方面,“先”是副词,即先后的先,“生”是动词,即生长、出生的意思。“校”字读xiao时是名词,读jiao时是动词。 在弄清词性后再看看联的几种对法: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4 16: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谢谢西楼雪和酒鬼的知识帖!%39*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