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对反言流水连 ----对联漫谈(四) 文/西楼雪 曾读过歌德的一首诗《二裂银杏叶》,译诗如下:
生着这种叶子的树木,从东方移进我的园庭;
它给你一个秘密启示,耐人寻味,令识者振奋。
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
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被我们看成了一体?
也许我已找到正确答案,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难道不感觉在我诗中,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 歌德的这首诗,借银杏叶二裂的特征,表达了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一”与“二”的融合,分与合的辩证。“一”可以分为“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与死,美与丑,正与邪,真与假等等;但是,这“二”归根结底还是“一”的两个方面,这正与反,善与恶,深与浅,平与旋等等都终将合于“一”之中。分即是合,合也是分;分中有合,合里也分。
对联中,上下两句的关系,也如同这柄二裂银杏叶。一副好的对联,上下两句应该共同表达一个主旨;而好联的上下两句,也应是从不同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主旨的内涵或外延。当然,上下两句,必须各自独成一个意思表达。这样的两句,既是“一”又是“二”,既可以“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也可以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被我们看成一体”。正因为这样,我们根据这样的观点,把对联的上下两句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正对,反对,流水对。
所谓“正对”,就是上下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互补的并列关系。这样的联中的上下两句,如同一幅山水图画的左山与右水,如同一座山岭中的岩石与树雀,如同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也如同硬币的正面与背面。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昆明黑龙潭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方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学海凭鱼跃,书林任鸟飞”等。当然,有些联者,不认可“正对”,因为这样的对句(除意境联外),极易“合掌”,所以不提倡“正对”。这种观念,有一定道理,但窃以为不可以偏概全,因噎废食。
所谓“反对”,就是上下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并列关系。这样的联中的上下两句分别表达相反的意思,如白与黑,如正与邪,如雅与俗,如有与无等等。叙事哲理联“反对”较多。例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庙联)、“人因爱富常离我,春不嫌贫又到家”、“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医家名联)。“反对”的联句,往往用相反的意象,表达一深刻的哲理,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正对为劣,反对为佳”,当然,这是就事理联而言,并非所有联都是这样。有些联(如意境联)根本无从反对,更别提优劣的问题了。
所谓“流水对”,就是上下句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正对与反对,都是并列关系),而是承接关系,或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或条件关系,或假设关系。如“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香”(启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等。这样的对联上下句联系更加紧密,如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流水对”又叫“串对”(像冰糖葫芦一样)。
另外,也有一种特别的上下句关系----“无情对”,也就是上下句之间没有半点关系,但对仗却特别工整。如“木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上句是唐诗中所摘,下句为一俗语,两句的意思更是无任何联系。这样的联,从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来看,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当然,“正对”“反对”“流水对”,是对联的三种形式,也是上下联的三种关系。任何好联,都应该像那柄二裂银杏叶,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