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2-23 19:00 编辑
虚空的境界
----《千字文》解读之三十一
文/西楼雪
喜欢看黄易的武侠小说,在享受跌宕起伏惊险离奇的刺激时,还能对“自然”、“精神”、“虚空”等一些道佛术语有一些感悟。在他的小说中,“虚空”是修行者向往的另一个世界(空间),这个世界里,人成了超人,脱离了世俗的生死轮回,无忧无虑无悲无喜,肉身永不腐朽,精神永不毁灭,与自然一体,与日月同辉。
在小说中,黄易总是让具有大智慧大法力的精神修炼者,也是武功最高强者,以“破碎”的方式进入到“虚空”世界之中,让他功业圆满,永生不灭。像《破碎虚空》中的传鹰、《边荒传说》中的燕飞、《覆雨翻云》中的浪翻云与庞斑等等。虚是道家的境界,空是佛家的理念,黄易对“虚空”的理解是综合了道家与佛家的理论的,对世俗中的每个人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这或许是黄易小说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儒、释、道三合一的产物,在三者的不断的碰撞与融合后,最终产生了两个令人向往的世界,一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佛及其教徒居住的“天天快乐”的世界,是灵魂的理想的安息地;一是本土的玉皇大帝及神仙们居住的“天上宫阙”(包括一些神仙洞府),是以现世人间为模型的理想的精神仿制品,是有功德的人死后的精神的寓所。
归结起来,无论是黄易小说中,还是神话故事中,还是其他的宗教中,“虚空”不“空”也不“虚”,反而是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人类精神的伊甸园。当然了,虚空中不但有天堂,也有地狱,那是人类最恐怖的精神修炼场。
作为儒家的周兴嗣对“虚空”也有一定的研究,他以虚怀修德,以空明处世。在《千字文》中,他说:“空谷传声,虚堂习听。”初步一看,很好理解,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说的是一种叫“回声”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告诉人们,声音是沿直线传播的,空旷的山谷中,四周都是高山,人在谷中一声呼喊,四面的石壁就会把声音反射过来,于是就听到一次或几次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回声。同样,在空荡的屋子里一样有反复的回声。
如对这两句话仅作这样的解释,就太小看周兴嗣了。试想,他为何把这两句放在“德建名立,形端表正”之后,“祸因恶积,福缘善庆”之前呢?前面两句说的是德名的建立,后面是祸福的根源,把“回声”放在两者之间显然有着特别的用意。
“空谷传声”,应该是建德的一个部分。“传”,既是向外界传播,又是向自己回传;“声”,并不是无聊地在山容中大喊的声响,而是“名声”,是关系自己的荣辱兴衰祸福的“名声”。那么“谷”呢?我们每个人的四周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他人,或高大或矮小,纷纷繁繁,重重叠叠,如山石一样围绕在四面,人就如在山谷之中了。“云空未必空”,“空”是“满”的辩证,空谷中并不是空无他物,而是视之无物。人群的山谷中是熙熙攘攘的,又是虚虚空空的。
因此,“空谷传声”,可以理解为,有志者通过做行善积德之事,把自己的德名一点一点地传出去,通过他人的传播、“人谷”的“回声”,弘大德名,传播远方呢?当然,这“名声”也会传到自己的耳朵里,有助于德名远播的事,就继续做下去,如与积德无关反而积怨积恶的事,就不做,并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极好的警示呀。
“虚堂习听”,“习”,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这里有多次、反复之意,也有学习、温习的意思。“听”,听声音。听什么声音呢?听虚堂传来的回声么?那是无聊人的事。有志者,听的是民众的“回声”-----民众对自己的评价,听的是老师传授的知识见解,听的是朋友对自己的批评的意见。
虚堂,就是虚室。庄子在《人间世》中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虚静的内心会出现光明,吉祥就会聚集在没有任何杂念的心灵之上。这里的“室”不是指房子,而是指心境。很显然,周兴嗣所用的虚堂,就是虚静的内心的意思。虚,就能容纳万物,静,就能悟出道理。成语“虚怀若谷”也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虚堂习听”,就是要虚心地听取民众及师长们的众多的批评意见,悟出自然的道理、人生的真谛,进一步提高自己品德修养,趋福远祸,从而使德更高,使名更响。
也许,只有牢记并努力实施“空谷传声,虚堂习听”,“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才会成为现实;只有真正领悟到一切为“虚”,万事为“空”,才能“破碎虚空”,让精神达到永生的境界。
附《千字文》原文: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