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不只是慰藉----《千字文》解读之三十二

1516人阅读  8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6 11:00:47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2-27 13:16 编辑

不只是慰藉

----《千字文》解读之三十二

文/西楼雪


    人类社会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居于塔尖的只是极少数的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统治者、食利者;而绝大多数的人,只能居于塔身塔基,是社会利益的创造者,却也是被统治者、被食者。每个人都梦想居于金字塔的最高层,于是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竭力踩着别人的肩膀攀登向上。然而,成功者寥若晨星,绝大多数的人注定失败。

    每一个统治者都要面对下层的反抗,生怕被别人取代,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于是南征北战,战火纷飞,于是国家机器(如军队、监狱等)越来越庞大;然而,高明的统治者,不是时时用武力镇压下层的反抗,而是用“文治”的手段,让塔身塔基的人安于现状。最好的统治方法莫过于愚民,愚民的最好手段莫过于宗教。

    前几年曾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笔者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看着坑中的累累白骨,耳听着敲击历史的警钟,无人不对残无人道的日寇深恶痛绝。悲痛之余,笔者不得不深思,照片上的中国人被虐杀时,为什么脸上总是麻木的神情?为什么总是蹲在坑边等待屠刀,然后鲜血喷涌,身体像谷个子一下栽入坑里,却没有反抗的动作呢?有人说,他们被屠刀吓傻了。我想总不会千百个人一起傻了,总该有几个清醒的奋起反抗吧?也有人说,他们知道反正是死反抗也没用,认命了。也许这个回答才击中肯綮。是的,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尤其是被奴役的下层人民)早已习惯于认命,盲目地听从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成了民众生活的常态。

    这就是文治(宗教)的功劳。中国的宗教有三家,儒教,道教,佛(释)教,儒教与道教是本土的产物,释教是舶来品。三教在神州大地上,既独立存在独自发展,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下层百姓眼中常常是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三教合力,给民众以精神的慰藉和麻痹。

    三教共同拥有的,对下层民众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教观点是---“祸福报应说”。

    《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是累积。“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有余秧”是灾祸不断。整句的意思是,做善事的人家,善事做多了,一定会有吉祥喜庆的事情发生;做恶事(不善之事)的人家,恶事做多了,一定会有灾祸降临。这或许是周兴嗣“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的出处,也是我们平常耳熟能详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源头。

    道家《太上感应篇》开头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意思是,祸与福是恶与善的报应,它们像影子一样互相跟随着,片刻不离,为善必有福至,为恶定有祸来。

    佛家讲究“因果”“轮回”,种下善因就有好报,种下恶因必有恶果。今世的好运气是因为前世的积善;今世的坏命运,是因为前世的恶积。同样,今世积善是为了后世的好命运,今世的恶积必然为后世带来恶果。

    显然,三者的“报应说”是有区别的,但其落脚点都是让民众安于现状,归咎过去,希望将来;以平和心态耐心等待未来的报应。这对处于社会基层,对现状无能为力的民众,具有难以估量的精神的慰藉与麻痹;对于官场上不得志的统治阶层来说,也是很好的自我排遣自我安慰。民众们还创造性地把三教的“报应观”综合起来使用。看到恶霸逞凶,不会制止,却会想,他会受到报应的,不报应在他身就是报应在子孙的身上;看到好人受害,不去帮助,却会念,菩萨保护,好人好报,他的来世与子孙一定会有好报的;看到自己受压迫受奴役受冤屈,不会反抗,却会想,这是我前世的孽业的回报,我要赎罪,我要服从命运的安排,来世一定会有好报的。

    于是,“报应观”就成为民众的鸦片烟与兴奋剂,或许民众的精神胜利法及大多数劣根皆由此而生。可以想象,在坑边被日寇屠杀的民众,面对屠刀时,心里在想,这是我前世造成的冤孽呀,也可能会想,今世冤死,来世必有好报吧。呜呼痛哉!

    上文是从统治者对民众的麻痹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如静下心来,从量变与质变的哲学角度,再思“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却也有深刻的道理,对为人处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否则“报应观”也不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麻醉力.

    前几天去南京的“瞻园”游玩,了解太平天国的兴衰史。起义前的洪秀全与主要骨干们,餐风露宿,为农民兄弟们作做了很多的善事,受到了民众的好评与爱戴,下层民众把他们视为救世主。当他们在金田起义时,下层的百姓积极响应,揭竿而起,风起云涌,短短几年时间就攻下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可谓“福缘善庆”。

    然而,定都天京后,天国的一些领导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其奢侈生活,令人咋舌;天王与东王间,东王与诸王间争权夺利,矛盾日益激化。于是石达开出走,韦昌辉叛乱,天国的实力在内讧中日渐削弱。虽然后来有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骁勇善战、鞠躬尽瘁,但焉有回天之力?短短十八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太国运动,就烟消云散了。太平天国的覆灭虽然有中外敌人的双重绞杀的原因,但天国内部的混乱不堪,奢侈无耻,却是根本原因。可谓“祸因恶积”。

    历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兴衰史,无不印证着“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这八个字。

    现今中国的《刑法》上,有一条罪名叫“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翻开所有贪官的卷宗,似乎都有这一条。贪官的巨额财产究竟是如何来的呢?自然是点点的“礼物”、“礼金”累积而来的。只要当上了官,手里有了权,“礼物”、“礼金”就会源源而来。有下属孝敬的,有相关部门“派送”的,有相关企业“分红”的,有利益关系人“随喜”的等等。不知不觉中,巨额财产就累积而成了;不知不觉中,欲望也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贪污受贿就成了常态了;不知不觉中灾祸也就降临了。每一个贪官都是“祸因恶积”的最好诠释。

    “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只能仰天长叹(笑)了。

    当然,祸与福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古时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有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名言。因此,也不必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小祸小福,时时做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才是正理。牢记刘备的话吧,“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千万别学“此间乐,不思蜀”的刘禅呀。

    附《千字文》原文: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收起 理由
苏泰剑滨闻 + 22
gs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6 14: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gsg 于 2011-2-26 14:52 编辑

       不作空洞说教,都有事实为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祸与福的辩证关系,诠释得清清爽爽。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我曾听这样说:麻雀屙屎佛头上,我不打它 自有人打它。
第一节,“被食利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14: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2-26 15:42 编辑
gsg 发表于 2011-2-26 14:47
不作空洞说教,都有事实为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祸与福的辩证关系,诠释得清清爽爽。上帝要他灭亡 ...


谢谢您,已改!请喝茶!{: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7 1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hqxs 于 2011-2-27 12:34 编辑

不知怎么搞的,看后怎么有一种前贬后褒,前否定后肯定的感觉,前面说它是“愚民”的工具,后面有肯定他“也有很深的道理”。如果有很深的道理,那就不是愚民。

愚见,请指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3: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2-27 13:17 编辑
hqxs 发表于 2011-2-27 12:22
不知怎么搞的,看后怎么有一种前贬后褒,前否定后肯定的感觉,前面说它是“愚民”的工具,后面有肯定他“也有 ...


老先生明鉴,这是因为我没有把中间的过渡交待清楚,谢老先生指点。

前一部分的贬是从统治者的“愚弄百姓”以达到家天下的角度来讲的,宗教的社会本质就是禁锢民众思想于一隅,麻痹民众的期望于后世,以求得“长治久安”。
后一部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句话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福祸相依,祸福相生,再从这句话中得出“与人为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处世原则,以求得生存发展。

本文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这两句话的。刚才把过渡段改了一下。老先生以为然否?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3-1 1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本文从史实出发,再站立到理论的高度,辩证地分析和解读了“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学习欣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20: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云水天涯 发表于 2011-3-1 13:08
本文从史实出发,再站立到理论的高度,辩证地分析和解读了“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学习欣赏。

谢谢您的鼓励!请喝茶!{: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3-4 19: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有时,比如说贪官的"祸因恶积"大多是人的本能,甚或有时是被面子感情等"逼"出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22: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苏泰剑滨闻 发表于 2011-3-4 19:44
有时,比如说贪官的"祸因恶积"大多是人的本能,甚或有时是被面子感情等"逼"出来的。

呵呵,这又回到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上来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