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3-31 19:58 编辑
入仕的门径
----《千字文》解读之四十四
文/西楼雪
近几年,公务员招考非常热门,常常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争考一个职位,被称为“中华第一热”。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金融风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二是“官本位”思想在某些领域已经泛滥成灾。很多人认识到,在中国,最好的职业是“当官”,而参加公务员招考,是老百姓“当官”的惟一途径。公务员招考焉能不热?
在古代,“官”与民是互相对立的两个阶层。“官”作为国家的管理者,有着极其强大的权力,能决定“民”的祸福生死,也能获得不菲的薪俸,地位完全凌驾于民众之上;“官”们亦可以用“公权”来谋取“私事”,也可用“公权”来规避“私人”风险,还可用“公权”获得肥厚的灰色收入。古代官场流传这样的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有官就有财。何人不想“当官”呢?
远古时,入仕采取世袭制,如商夏周时期,国家的主要官职往往由原官员的嫡长子世袭。这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臣,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周兴嗣《千字文》中的“学优则仕”,最早见于《论语 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做优秀了,就可去学习以求更好(升官);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当然夏商周三代,能够进入“官学”学习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贵族子弟;能进入“私学”学习的,也多是贵族子弟,至少是没落的贵族子弟,很少有黎庶平民。那时确定学生才能优劣的人,也是王公贵族贵族。所以,周兴嗣所讲的“学优则仕”应该是世袭制的一种变形。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奴隶制崩溃了,封建制得以确立,唯“功”唯“贤”的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以客出仕”是战国时期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客”,就是“宾客”。各诸侯国的权臣,都蓄养了不少的“门客”(作为人才储备),如战国四公子,每人家中都有众多的“门客”。诸侯们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从门客中挑选优秀的人才,以担任官职作为世袭制的补充,如蔺相如、如毛遂等。“以客出仕”中,秦国最为典型。商鞅、李斯等都是由此而入仕,并为秦国作出重大贡献的。至此,世袭制出现了较大的缝隙。
秦统一后,除世袭外,入仕的途径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其中保举,是朝廷大臣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军功”,即在战争中获得功绩,而入仕途;“吏道”,即由“吏”(指官府的低级公务人员,如“佐”“史”等)选入仕途,要通过一定的考核制度来实现;“通法”指凡是通晓法令的人,都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以入仕。这是包容了平民阶层的“学优则仕”。
汉代选官,主要通过“吏道”与“察举”两条途径。汉朝首创“察举”制度,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也看家世。三国时魏王曹丕,在此“察举”制基础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这是典型的“德优则仕”。但不久“察举”制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尤其是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是一种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而选取人才的制度。科举制成于隋朝,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二年,又在众多的科目中首开“进士”一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建立后,继续开科举士。唐初,科举考试分“常举”与“制举”两大类。“常举”每年一次,由礼部主持;“制举”是皇帝据临时需要,不定期举行。“常举”众科目中,有的偶尔为之,有的很快消失,只有明经科和进士科经常举行。明经科的考试主要考背诵,比较容易考中;进士科考诗赋,需要构思,需要文学素养,所以难考。进士虽然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当时有人曾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后来进士科独盛,士子更是趋之若鹜。
科举制,是“学优则仕”的最充分的体现,因为无论人的出身是高第还是寒门,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鲤鱼跃龙门”式的蜕变,成为“人上人”。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说:“三代(夏商周)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可说是对中国古代“入仕”途径的最佳总结了。当然,无论是世袭制,还是察举制,科举制,每一个朝代都是以某一制度为主,再辅以其他制度的,例如世袭制就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入仕”制度的始终。
必须注意的是,经察举推荐的孝廉,或经科举考中的进士(或贡士、监生等),仅是取得了“入仕”的资格,并不能立即就可“当官”,还必须“摄职从政”一段时间。“摄职”是指先做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孝廉们,进士们,要先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逐步进入“仕途”。即使贵如科考中的“状元”、“榜眼”、“探花”,也要先进翰林院任职学习行事,或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方可正式“当官”,进入“仕途”。
当然也不是所有“学优”者都可以当官的,有不少人,因不懂或不适应官场“规则”及“潜规则”,一生也没能当官(未能“补缺”),或无奈地从官场退出,如陶潜,如李白,如杜甫。
其实,现代的公务员招考,正是古代“学(德)优则仕”的继承与发展。只是希望“官本位”的思想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不要成为腐败的根源。
附《千字文》原文:
“学优则仕,摄职从政”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