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4-2 23:18 编辑
官吏的楷模
----《千字文》解读之四十五
文/西楼雪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曾经在官场流传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得到再多的奖杯,得到再多的荣誉,得到再多的金钱,都比不上老百姓的出自内心的称赞。说它是“口头禅”,因为不少的官员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把老百姓的事放在首要地位。如果绝大多数的官员们都把老百姓的“口碑”放在行政管理的第一位,切切实实地做人民的“公仆”,那么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盛指日可待。
五千年多来,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的优秀官员,灿若银河,他们不但在当时“口碑”甚佳,而且声名流传后世,成为如今的官员们的楷模。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赞颂了这样一位勤政为民的官员----西周的召(shào)伯。据《史纪》中记载:“召公奭(shì)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说周公。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於是召公乃说。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大意是:召公与周公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奭。周武王灭了纣王后,召公被封在北燕。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召公担任朝廷三公(太保)之一,从陕县向西,由召公主政治理;从陕县向东,由周公主政治理。成王年龄小,由周公辅助主持朝政,召公对周公有所疑虑,怕朝廷官员相信天命,怠于政事,主张事在人为,官员们要勤勉政事。周公就写了一篇《君奭》回答召公。周公说,“商朝初期,成汤时期有伊尹,太戊时期有伊陟、臣扈,祖乙时期有巫贤,武丁时期有甘般,凭着这些品德高尚勤勉政事的贤臣,商朝才得到安定的治理”。这篇文章告诉召公,周公一定会任用贤臣,并要依仗召公,让国家安定。于是召公才开心起来。
召公治理西方,很得百万民众的喜欢和支持。召公在城邑乡井巡视,有甘棠树,他就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判决案件。他的治所里,从侯伯至庶民,都得到应有的任用,他们也都做好本职工作,没有失职的人。召公死后,民众们都想念召公的仁德治理,看到甘棠树,就想起他,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砍伐甘棠树,民众都歌咏召公,创作了《甘棠》诗。录《甘棠》诗如下:
蔽芾(fèi)甘棠,勿翦(jiǎn)勿伐,召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qì)。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shuì)。 诗意是:
白棠树呀,高又大,莫剪它呀莫砍它,召伯曾宿在那树下。 白棠树呀,高又大,莫剪它呀莫折它,召伯曾息在那树下。 白棠树呀,高又大,莫剪它呀莫拔它,召伯曾歇在那树下。 这首怀念并歌颂召公德政的古老的歌谣,一唱就是三千多年。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意思是,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留下甘棠树不忍砍伐,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分析召公的事迹,可以发现,召公为官,主要做到了这几个方面:
勤勉。召公作为三公之一,在周公摄政时,能提醒周公要勤勉于政,重用勤政的大臣。他也四处巡视,到乡邑中,处理政务,可谓勤政。
廉洁。召公作为朝中的二号人物,出巡没有仪仗相随,施政不居深宅大院,而是一张桌子一条凳,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可谓廉洁。(注:现在的“廉洁”概念是不贪污,而古时廉洁是不挥霍,不铺张,更别提贪污受贿了。)
能干。既能善意地提醒周公,又能在自己的治理地区“甚得兆民和”,还能让“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可谓能干。
仁德。召公能做到“勤勉于政”“廉洁为民”“能干为公”,就是因为他有一颗任爱之心,心怀“民可近之,不可下之”的古训,可谓仁德。
正因为这样,召公自然就“口碑”甚好,并流芳百世了。
自召公以下,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好官员举不胜举。智破迷信兴修水利的西门豹,直谏无惧假传圣旨赈灾的汲黯,暮夜却金清白遗子孙的杨震,不畏强暴惩治豪族的“强项令”董宣,悬鱼拒贿缊袍敝衣的羊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明鉴勤政的陶侃,犯颜直谏上书《十思》的魏徵,听讼惟明持法惟平的徐有功,以身作则反腐倡廉姚崇,利国利民官商并用的刘晏,忧国忧民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拯,与民同乐的欧阳修,冰心可鉴的司马光,无欲则刚的王安石……
他们“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德传千载,名垂青史”。
然而,今天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又是如何的呢?做到“勤勉”“廉洁”“能干”“仁德”了吗?面对着召公,面对着甘棠树,面对着“口碑”二字,是不是该反省一下下呢?
附《千字文》原文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