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4-4 16:00 编辑
尊卑的分别
----《千字文》解读之四十六
文/西楼雪
“尊”,原是一种礼器,如“四羊方尊”,配享这种礼器的人,一般是高级贵族,又引申为地位高(也指辈份高)的意思。“尊”常用作敬词,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尊王,令尊(敬称对方的父亲)等。“卑”,原指地势低,也指地位低;引申为低下,低劣的意思。“卑”常用作谦词,如卑职,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等。尊卑,就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的尊卑是由“礼”来规定的。“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等级的划分及仪表的规定。远古时,在重大**中,人们可从一个人的衣着、举止、随从等方面,判断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因为古人(贵族、官员)的衣食住行都是有等级限制的,哪一等级的人该穿哪一类的衣服,应居哪一等的房屋,当吃哪一种食物,可乘几匹马拉的车,都有明确的礼制规定。
笔者在前文中曾提到过“曾子寝疾”的故事,曾参之所以在弥留之际,还要换掉身下的卧席,就是因为这花纹精美的卧席,按“周礼”,凭曾参的贵族等级还不配享用。谁如果用了不能用的器物,吃了不该吃的食物,住了不该住的房屋,乘了不该乘的车,就是越级,就是越礼,轻则受罚,重则带来杀身之祸。
高中语文教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有这样一段话,“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意思是,诸侯国中,京城以外的其他城市超过百雉(城墙高一丈、长三丈叫一雉),就成了国家的祸害了。先王的规定是,大城的城墙不超过京城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超过五分之一,小城不超过京城的九分之一。现在段的封城“京”超过了礼制的规定,您将要受到伤害了。这是“礼”在贵族封地方面的规定。(《尚书禹贡》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司马迁《史记礼书》中说,“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意思是,“所以天子应祭拜七代祖先,享有七庙;诸侯应祭拜五代祖先,享有五庙;有五乘之地的大夫可以祭奉三代祖先,享有三庙;有三乘之地的官员可以祭奉两代祖先,享有两庙,持手而立的庶民没有资格立宗庙,不能在室内(只能在室外)来祭奉祖先。这是用‘礼’来区分德积厚的流泽广,德积薄的流泽低下的。”这是“礼”在祭祀方面对贵族等级的区分。
其他方面,如衣着、服饰、车骑等也有相似的明确的规定。“礼”制,把封建贵族内部的尊卑区分得清清楚楚。
《礼记》中还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意思是,对于“大夫”等朝廷官员高等贵族,是不能用刑法来约束的,应该用“礼”来调整其内部的等级,并规范其言行。“刑”是用来治理庶民(平民)的,用刑来惩治庶民中的“犯上作乱”的分子,以稳定封建社会的秩序。在古时,庶民是最卑下的人(奴隶是附属于主人,没有户籍,故不能算作人口),处于社会最底层;“礼”与庶民没有多大关系,庶民都是无“礼”之人。“礼”制,把贵族与平民很清楚地区分开来。
其实,这样的区分还只是表面,是对贵族、官员们的一种等级上的“礼”制待遇。“礼”对尊卑的区分,还体现在人的品德的修养上。依“礼”而行的人,能让社会和谐安定,即使地位低下,品德却是尊贵的,如前文所说的曾参。如越“礼”而行,会使社会发生动乱,即使贵为王侯,品德却是卑下的,如叛乱的蔡叔、管叔等人。
《史记 礼书》中司马迁说,“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意思是,礼仪是根据人的本性按照人的情感的需要而制作的,是对人性的修养。因此他在《礼书》的开头就说,“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意思是,“礼”像海洋一样无际无边,使人们内心有着美好的修养。礼能主宰天地间的万物,役使广大的群众,这岂是人的力量所能想象的吗?这段话解说了“礼”的巨大的修养美德的作用。
《荀子礼论》中说,“礼由人起。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这段话是说,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社会纷乱,先王制定“礼”来滋养人的欲望,给人们以适宜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满足,使欲与物互相促进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所以,礼是用来修养人的品性的。这段话解说了“礼”对人的性情的养护功能。
《史记礼书》中,司马迁又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意思是,礼,是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然而,不遵守礼的人不重视礼,是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人;遵守礼制重视礼的人,是有方向有理想的人。行动符合礼,又能以礼为准绳思考求索,是会思虑的人;能思索又不改变志向,是躬行不变的人。既能用礼为准绳思考求索,又躬行不变的人,加上真心爱好礼,那便是圣人了。这段话说的是,“礼”是人生的行为准则。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礼书》最后总结说,“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厚是礼的积聚,大是礼的广阔,高是礼的隆盛,明是礼的穷尽。完全遵守了礼,才能成为厚、大、高、明的圣人。
所以,在古代,尊卑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地位上的高低,一是品德修养上的高低,而区别这两方面的尊卑的重任,都是由“礼”来担当的。
当然了,“礼”是古人的分别尊卑的标准。如今呢?区别的尊卑的标准是钱乎?权乎?品德乎?还是其他?
附《千字文》原文:
“礼别尊卑”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