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尊卑的分别——《千字文》解读之四十六

1501人阅读  7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4 15:59:33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4-4 16:00 编辑

尊卑的分别

----《千字文》解读之四十六

文/西楼雪

    “尊”,原是一种礼器,如“四羊方尊”,配享这种礼器的人,一般是高级贵族,又引申为地位高(也指辈份高)的意思。“尊”常用作敬词,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尊王,令尊(敬称对方的父亲)等。“卑”,原指地势低,也指地位低;引申为低下,低劣的意思。“卑”常用作谦词,如卑职,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等。尊卑,就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的尊卑是由“礼”来规定的。“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社会等级的划分及仪表的规定。远古时,在重大**中,人们可从一个人的衣着、举止、随从等方面,判断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因为古人(贵族、官员)的衣食住行都是有等级限制的,哪一等级的人该穿哪一类的衣服,应居哪一等的房屋,当吃哪一种食物,可乘几匹马拉的车,都有明确的礼制规定。

    笔者在前文中曾提到过“曾子寝疾”的故事,曾参之所以在弥留之际,还要换掉身下的卧席,就是因为这花纹精美的卧席,按“周礼”,凭曾参的贵族等级还不配享用。谁如果用了不能用的器物,吃了不该吃的食物,住了不该住的房屋,乘了不该乘的车,就是越级,就是越礼,轻则受罚,重则带来杀身之祸。

    高中语文教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有这样一段话,“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意思是,诸侯国中,京城以外的其他城市超过百雉(城墙高一丈、长三丈叫一雉),就成了国家的祸害了。先王的规定是,大城的城墙不超过京城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超过五分之一,小城不超过京城的九分之一。现在段的封城“京”超过了礼制的规定,您将要受到伤害了。这是“礼”在贵族封地方面的规定。(《尚书禹贡》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司马迁《史记礼书》中说,“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意思是,“所以天子应祭拜七代祖先,享有七庙;诸侯应祭拜五代祖先,享有五庙;有五乘之地的大夫可以祭奉三代祖先,享有三庙;有三乘之地的官员可以祭奉两代祖先,享有两庙,持手而立的庶民没有资格立宗庙,不能在室内(只能在室外)来祭奉祖先。这是用‘礼’来区分德积厚的流泽广,德积薄的流泽低下的。”这是“礼”在祭祀方面对贵族等级的区分。

    其他方面,如衣着、服饰、车骑等也有相似的明确的规定。“礼”制,把封建贵族内部的尊卑区分得清清楚楚。

    《礼记》中还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意思是,对于“大夫”等朝廷官员高等贵族,是不能用刑法来约束的,应该用“礼”来调整其内部的等级,并规范其言行。“刑”是用来治理庶民(平民)的,用刑来惩治庶民中的“犯上作乱”的分子,以稳定封建社会的秩序。在古时,庶民是最卑下的人(奴隶是附属于主人,没有户籍,故不能算作人口),处于社会最底层;“礼”与庶民没有多大关系,庶民都是无“礼”之人。“礼”制,把贵族与平民很清楚地区分开来。

    其实,这样的区分还只是表面,是对贵族、官员们的一种等级上的“礼”制待遇。“礼”对尊卑的区分,还体现在人的品德的修养上。依“礼”而行的人,能让社会和谐安定,即使地位低下,品德却是尊贵的,如前文所说的曾参。如越“礼”而行,会使社会发生动乱,即使贵为王侯,品德却是卑下的,如叛乱的蔡叔、管叔等人。

    《史记 礼书》中司马迁说,“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意思是,礼仪是根据人的本性按照人的情感的需要而制作的,是对人性的修养。因此他在《礼书》的开头就说,“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意思是,“礼”像海洋一样无际无边,使人们内心有着美好的修养。礼能主宰天地间的万物,役使广大的群众,这岂是人的力量所能想象的吗?这段话解说了“礼”的巨大的修养美德的作用。

    《荀子礼论》中说,“礼由人起。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这段话是说,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社会纷乱,先王制定“礼”来滋养人的欲望,给人们以适宜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满足,使欲与物互相促进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所以,礼是用来修养人的品性的。这段话解说了“礼”对人的性情的养护功能。

    《史记礼书》中,司马迁又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意思是,礼,是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然而,不遵守礼的人不重视礼,是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人;遵守礼制重视礼的人,是有方向有理想的人。行动符合礼,又能以礼为准绳思考求索,是会思虑的人;能思索又不改变志向,是躬行不变的人。既能用礼为准绳思考求索,又躬行不变的人,加上真心爱好礼,那便是圣人了。这段话说的是,“礼”是人生的行为准则。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礼书》最后总结说,“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厚是礼的积聚,大是礼的广阔,高是礼的隆盛,明是礼的穷尽。完全遵守了礼,才能成为厚、大、高、明的圣人。

    所以,在古代,尊卑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地位上的高低,一是品德修养上的高低,而区别这两方面的尊卑的重任,都是由“礼”来担当的。

    当然了,“礼”是古人的分别尊卑的标准。如今呢?区别的尊卑的标准是钱乎?权乎?品德乎?还是其他?

    附《千字文》原文:
“礼别尊卑”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收起 理由
苏泰剑滨闻 + 1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6 22: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社会关系中,各阶层地位的尊卑大多随社会发展水平和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变化或微调。不过,权钱在尊卑中的比重依然很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7 13: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hqxs 于 2011-4-7 14:58 编辑

“礼”是古人的分别尊卑的标准。如今呢?区别的尊卑的标准是钱乎?权乎?品德乎?还是其他?
现在是乱了套,位高的未必德高
gs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9 20: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过去讲一本论语治天下,“礼‘是论语的核心,就是讲的礼治天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20: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苏泰剑滨闻 发表于 2011-4-6 22:17
社会关系中,各阶层地位的尊卑大多随社会发展水平和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变化或微调。不过,权钱在尊卑中的 ...

苏先生言之有理,喝茶!{: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2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hqxs 发表于 2011-4-7 13:21
“礼”是古人的分别尊卑的标准。如今呢?区别的尊卑的标准是钱乎?权乎?品德乎?还是其他?
现在是乱了套 ...

确实如此!惟有叹息!问好先生!{: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21: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gsg 发表于 2011-4-9 20:10
过去讲一本论语治天下,“礼‘是论语的核心,就是讲的礼治天下。

宋朝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呢。
问好老先生!{:soso_e160:}
gs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9 21: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西楼雪 发表于 2011-4-9 21:00
宋朝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呢。
问好老先生!{:soso_e160:}

是半部,我说成一部了,谢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