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音乐的贵贱——《千字文》解读之四十七

1357人阅读  6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6 19:33:28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4-6 19:35 编辑

音乐的贵贱

----《千字文》解读之四十七

文/西楼雪

    战国时,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什么士民众庶不怎么赞美你呀?”宋玉回答说,“有一位歌者在楚国郢中作客,起初唱《下里》《巴人》等曲子,郢中城里有几千人随着他和唱。当歌者唱《阳阿》《薤露》等曲子里,郢中城里有几百人和唱。当歌者演唱《阳春》《白雪》等曲子时,郢中城里只有几十人和唱。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到‘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郢中城里只有两三人和唱了。”宋玉告诉楚襄王,“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这就是“曲高和寡”的来历。

    宋玉讲这段话的目的,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这个典故也说明,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和观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听惯了“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

    古人认为,喜欢的乐曲不同,其品德修养不一样,其体现出的身份的贵贱当然也是不一样的。**“阳春”“白雪”等乐曲的人是高贵的,哼唱“下里”“巴人”的人是低贱的。因为“人心感乐,乐声从心而起;乐感人心,心随声而变”。“乐”,可用来感心、施德、冶情、化民、乐象、治天下……。

    古人认为,声音是由于人心有感而产生;而人心的活动,则又是由外物刺激而产生的。因外物的刺激,使心中感动,然后表现为声音;不同声音互相应合,就发生许多变化,具有清浊高下的特点;将清浊变化的声音组织成一定的格调,就是音符,排列音符就构成乐章。在乐章中再加上斧盾(武舞)、羽旄(文舞)等舞蹈道具,就是完整的乐曲了。(古代的音乐与舞蹈是联在一起的)

    古人认为,各种不同的音乐情调,与政治的盛衰息息相通,与朝代的兴亡相一致。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和乐,表现了政治的和谐;衰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反常;败亡国家的音乐,悲哀而忧愁,透出了人民的困苦。五声中宫声沉重居中象征君王,商声刚正象征大臣,角声轻重适中象征普通民众,徵声轻扬象征繁杂的事务,羽声轻灵象征茫茫的万物。五音流畅不淆乱,那就没有沾滞和不顺的音调了。

    乐中,宫声乱,则音色荒散,是国君骄纵的反映;商声乱,则音色颓废,必是臣工腐败的反映;角声乱,刚音色忧郁,定是人民怨愤的反映;徵声乱,则音色悲哀,必是劳役多多的反映;羽声乱,则音色危宕,定是社会财货匮乏的反映。如果五音皆乱,互相冲突,这叫散漫之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国家的灭亡就没有几天了。

    音乐可以颂德,即歌颂帝王的功德、仁德。从前舜帝制作了五弦琴,**《南风》,由乐官夔谱成曲赏赐诸候,希望天下之人都能受到熏陶。黄帝时的《咸池》颂扬黄帝的美德备施,尧时的《大章》颂美尧德的章明,舜时的《韶》乐表示舜能继承尧之美德,禹时的《夏》乐表明禹能光大尧舜的仁德。

    音乐可以化民,即教化民众。古人认为,人有血气心知的天性,本来没有哀乐喜怒的常情,人的血气受外物刺激而起感应,有感应而后心术表现为哀乐喜怒之情。如果人君意志细碎而流行急促低沉的音乐,他的人民感应而生忧愁;如果流行舒畅、宽缓、悠闲、平易而又旋律幽雅丰富而又节奏简明的音乐,人民感应必是安康和乐的情态;如果流行粗犷昂扬开阔胸怀的音乐,人民感应定是刚强而坚毅;如果流行端正庄严诚笃的音乐,人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是严肃恭敬……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一定根据人的情性,再考求五声十二律的度数,以礼义为裁制的标准,协调阴阳之气,导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之行,使活泼的阳气不过分外散,使沉重的阴气不过分闭塞,使刚正之气不过分冲动,使柔顺之气不过分怯懦,让阴阳刚柔四气和畅流贯于内心,籍音乐的调合中庸发舒于外,使人人安于本位而不相争。

    《史记  乐书》中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意思是,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可用来使民心向善,非常深刻地感化人心,非常容易地改变民风习俗,所以先王很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古代的“诗”都是能和着音乐的歌谣,春秋时的孔子删《诗》为三百零五首,就是以“正乐”“雅乐”来教化民众,让民众一心向善,遵守周礼。

    音乐可以乐象,音乐能造成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史记  乐书》中说,音乐能奋发天地至善的光辉,鼓动四时的和气,用以显示万物的法则。所以,音乐的清明,取象于天空的爽朗;宏大的钟鼓之声,取象于大地的厚实;音乐章节的回环终始,取象于四时的周而复始;音乐的旋律宛转,取象于风雨的回环。五色(音色)错杂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相侵扰,百物量度之数有常,大小相辅相成,终始循环相生,此唱彼和有清有浊,更换交替均有规律。这样的正乐流行而伦理清明,耳聪目明,心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的人都得到安宁。所以说,“音乐就是快乐”。

    音乐可以冶情,即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修养人的品德。《史记  乐书》中说,礼乐不可以片刻离开身心。运用音乐陶冶心性,那么和易、正直、慈爱、忠信的品性便于工作会充沛地滋生。先王制作《雅》《颂》之乐为典范,来引导人们修养身心,让音乐之声足以使人快乐而不荒乱,使音乐的文辞有条理足以流传而不消散,音乐在演奏中有宛转(曲)、高亢(直)、宽宏(繁)、收减(省)、棱隅(廉)、圆润(肉)、停屯(节)、起跳(奏)等变化,足以感动人的善心,祛除邪气。陶冶人的性情,修养人的品德也是先王制作音乐的宗旨。

    音乐是艺术修养,是精神的追求,也是文明的象征。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只是美玉丝绸呀,那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只是击钟敲鼓唱歌跳舞呀,那是要将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音乐可感心,可乐象,可冶情,可化民,可治政,当然可以治天下了。所以司马迁说,端正教化都从音乐开始,音乐端正就能影响行为端正;宫、商、角、徵、羽五声分别感应人的脾、肺、肝、心、肾等不同部位而发为圣、义、仁、礼、智五德。所以音乐的功用,内可辅佐端正心志,外可区分尊卑贵贱,上可敬奉宗庙鬼神,下可化育黎民,使天下大治。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意思是,礼与乐相辅相承,表面意思是,音乐根据人的身份的贵贱要有所不同,礼仪随着人地位的尊卑有所区别;实质上的意思是,从国家的角度讲,礼乐是治国的大政;从个人的角度说,遵“礼”冶“乐”,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当你具有“阳春”“白雪”般的高尚情怀时,就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了。

    可叹可悲的是,打开电视、电脑,如今的流行歌坛上,绝大部分的“乐”,非“正”,非“风”,非“雅”,非“颂”,仅有孤零零的几首**歌曲,凄凉凉的几首民间小调,软沓沓的几支浅吟低唱,能让人保持耳根的清爽,能让人保持心头的明朗,就连祖国的花朵小学生们也只能唱起无聊的“喜刷刷”,舞起无味的“双截棍”,哼起无赖的“那一夜”。

    “乐”在何方?

    附《千字文》原文:

“乐殊贵贱”

(本文借鉴了《史记 乐书》《乐记》中的一些内容)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收起 理由
苏泰剑滨闻 + 1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8 17: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以我们的年龄感觉,音乐总体上能和政治格局社会发展水平相合拍,快慢半拍时亦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4: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苏泰剑滨闻 发表于 2011-4-8 17:22
以我们的年龄感觉,音乐总体上能和政治格局社会发展水平相合拍,快慢半拍时亦有。

余以为,现在的音乐(尤其是流行歌曲)多了浅薄、急促与浮躁,少了深沉、大气与灵魂。翻开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曲目,多是陈曲旧歌,能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新鲜乐曲太少了。一叹!
问好苏先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4: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hqxs 发表于 2011-4-9 13:36
对音乐的论述,尤其是音乐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的论述全面,深刻,生动,精辟。显示作者知识的渊博,引经据典 ...

老先生言之有理!谢谢徐老先生!请喝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9 13: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本帖最后由 hqxs 于 2011-4-9 13:37 编辑

对音乐的论述,尤其是音乐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的论述全面,深刻,生动,精辟。显示作者知识的渊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使读者受益匪浅。
只是最后的感叹有点了嫌过了,我以为现在还不至于要发出“乐”在何方?的呼唤(一点愚见)
gs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9 20: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gsg 于 2011-4-9 20:54 编辑

读罢先生大作,我想起了 “古罗马的城头”,“踏破贺兰山缺”,“黄河在咆哮”,“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些古今中外的音乐,无不使人奋进,抗争。这就是高贵的音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21: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gsg 发表于 2011-4-9 20:52
读罢先生大作,我想起了 “古罗马的城头”,“踏破贺兰山缺”,“黄河在咆哮”,“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 ...

是呀!
曾记得少年时曾唱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像这样的歌曲激催人奋发动人心魄呀!!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