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48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发表于 2015-10-26 09: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有关商品房裂缝问题
购买的商品房出现裂缝是很烦人的,一是影响美观二是可能影响结构安全。
建筑物混凝土主体结构(剪力墙、柱、梁及楼板)中裂缝的出现其成因和防止是比较复杂的,有的还须进一步研究。
对购房者来说,仅是关心美观和安全。我们可以把裂缝分成二种:即粉刷裂缝和主体结构裂缝。
承重墙体、剪力墙、柱、梁和楼板砌筑或浇筑完后,为了保护和美观,均在其表面粉刷一层到多层由水泥石灰等组成的粉刷层,一般叫做初装修。在粉刷层中出现的裂缝只影响美观不影响结构安全,如果不明显可以不管它,如果裂缝宽度较大,修补即可,如果进一步精装修掩盖了不会影响美观就可以了。如果粉刷层出现裂缝,在保修期内也可以要求开发商修补,粉刷裂缝如最低视作装修工程来考虑,按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保修期至少为竣工验收后2年。
结构裂缝是主体结构构件上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会带来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有粉刷裂缝不一定粉刷层下的结构就有裂缝,但结构上如出现裂缝往往会影响上面的粉刷层同样出现裂缝,检查结构裂缝最直接简单的办法是把粉刷层凿开清理结构表面并润湿观察。不是结构上一出现裂缝就是质量问题,按设计规范规定,在一类环境控制等级三级时(商品房属于这种情况)钢筋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容许达到0.3mm,超过是不允许的。裂缝如果上下左右前后贯通则该构件可能全部或局部已断裂,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应及早处理。裂缝的出现一般是结构承载力低、温度伸缩或材质差异引起,不管何种原因引起结构裂缝宽度超过0.3mm时均应加固处理,以满足承重和抗震安全的要求。结构裂缝的加固处理比较简单有效的一种办法是将缝凿开清理后用水泥加强力粘结材料填充,然后粘贴碳纤维布,如果缝较宽较深应由专业人员设计加固方案后进行加固。
结构裂缝超过限值是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问题,按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主体结构工程的保修期为设计文件规定的合理使用年限(商品房一般为50年);在保修期内,通过开发商由施工单位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所以结构裂缝在竣工验收通过后50年内应由开发商(施工单位)保修。
在保修加固时对业主造成的损失要赔偿,如:造成已装修的损坏、业主陪同时的误工损失等。但结构由于加固造成的建筑物的折旧,一般可以不赔,因为结构经加固后,加固部份的强度往往超过原来的,合理使用年限不会降低,除非开发商自愿给予一定补偿。
结构表面经装修往往贴有磁砖或木制品(如地板等),保修时肯定要弄坏,恢复原状可能碰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新补上去的与旧的色差问题,影响到美观,要做成完全一模一样是十分困难的,可协商由开发商给予一定补偿,应补偿多少现没有看到具体的定量标准,只能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如起诉到法院,可能要求专业鉴定,由于没有色差赔偿的客观标准,也只能由鉴定人员或主审法官的判断来决定。
最高法院的《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 》第十二条规定:“ 因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第十三条规定:“ 因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交付使用的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在保修期内,出卖人应当承担修复责任;出卖人拒绝修复或者在合理期限内拖延修复的,买受人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修复。修复费用及修复期间造成的其他损失由出卖人承担。”这二条规定中规定了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或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就可以退房并赔偿损失,如何界定,应该是裂缝比较多比较严重,如地基基础存在问题造成的裂缝;保修加固后反复出现裂缝;设计构造不合理造成的裂缝等。如诉讼,法官缺乏专业知识,一定会要求专业鉴定,鉴定是一种证据,经质证后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一般法庭是会按鉴定结论来判决的,但由于裂缝的复杂性特别是缺乏法律上因果关系唯一性的量化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鉴定专家的业务水准及经验来判断,有时也会弄错。在这二条规定中,还规定如果出卖人拒绝修复或拖延修复,可以自行委托他人修复,费用及损失由出卖人承担,要注意的是要保留好证据,如出卖人拒绝或拖延的书面等证据以及修理费用和损失的证据。
现在的高层、小高层住宅,大多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间的分隔采用非承重的隔墙,特别是外墙,这些隔墙的材质性能与主承重的剪力墙有差异,在交接处往往容易出现裂缝,构造时,每隔500CM有二根细钢筋将二者拉结,钢筋一端锚在剪力墙或混凝土柱中,另一端砌入隔墙中,由于设计中考虑了这些隔墙的抗震作用,所以拉结是必须的,如没有拉结筋是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必须加固或退房,因为虽然对平常使用可能没有太大影响,但降低抗震性能,降低整个建筑物的抗震刚度。如有拉结筋但出现了裂缝也应修补。
一旦出现裂缝,最好先观察一段时间,看是否继续扩大伸长,待稳定后再修补为好。结构裂缝出现一般不致于立即引起安全事故,有时很长时间还能使用,这并不说明房屋没有质量问题,因为:第一、房屋设计中安全系数较大,结构是在降低安全系数的情况下工作;第二、结构上的各种荷重还未达到设计计算中的最大值;但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按国家设计规范,建筑物应保证规定的安全系数,在最大设计荷载下也不允许出现超过0.3mm的结构裂缝。
温度裂缝。根据以上描述,地下室墙体的裂缝多出现在浇筑后10天内,可见并非因承受外载引起;结构施工期间,地下室的沉降较小,且沉降多引起45度斜裂缝,因此也不是沉降引起的。故可能引起墙体开裂的因素如下:
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泵送混凝土骨料小,坍落度大,水灰比大水泥用量也大,加上本工程混凝土量很大,产生较大的水化热,这些因素都可能产生收缩裂缝。
2、墙体在浇筑完成24h后,就拆除了模板。由于抢工期,赶进度,浇水养护不足14d。当时又赶上冷空气来袭,日夜间温差较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产生大量水化热,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下又得不到充分养护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3、墙体施工过程虽然有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法,但是分层浇筑的厚度不明确,有的厚有的薄,且施工中的各主要环节,如振捣等,均没有按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另外,施工分段也长短不一。尤其是有的施工段一次性浇筑长达36多米,由于长度较长且体积大产生的累积收缩变形较大,混凝土水平方向的变形又受到墙体本身的约束,从而产生超过砼抗拉强度的拉应力因而导致混凝土的开裂。
4、混凝土没有掺加膨胀剂。
以上这些都是混凝土墙产生裂缝的原因。
「摘要」水泥混凝土产生裂缝是目前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社会对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外观美观。为此,在当前施工中如何克服水泥混凝土裂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本文将对水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处理。
水泥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一种混合材料,它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有一些弱点,如均匀性差、离散性大,容易产生裂缝,尤其以裂缝为突出。它是长期困扰着我们工程技术人员的头痛问题。根据现场工程实践,并经长时间的观察、总结,现谈如下几点与大家探讨:
一、混凝土裂缝的分类
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绝大多数发生于施工阶段,其原因复杂多变,为了分析其成因,试作如下大致分类:
从裂缝外观可分成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两大类。
微观裂缝是指肉眼看不到的、砼内部固有的一种裂缝,它是不连贯的。宽度一般在0.05mm以下,但是要比肉眼可见的即宏观裂缝多得多。
这种砼本身固有的微观裂缝,在荷载不超过设计规定的条件下,一般视为无害。用实体显微镜观察、X射线或超声波探测仪等物理检验手段都可鉴定出这种裂缝。另外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渗水观察,一定压力的水可以从砼内部的裂缝中渗透出来。
宏观裂缝宽度在0.05mm以上,并且认为宽度小于0.2~0.3mm的裂缝是无害的,但是这里必须有个前提,即裂缝不再扩展,为最终宽度。
宏观裂缝可分为以下几种:
⑴收缩裂缝:在施工阶段因水泥水化热及外部气温的作用引起砼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多为规则的条状,很少交叉。常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往往与受力钢筋平行。收缩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砼中,梁、板、柱等小块体构件,特别是预应力构件极少产生收缩裂缝。砼收缩裂缝危害较大,尤其是暴露在大气中的构筑物,影响更大。如不加以防止,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⑵超载裂缝:砼构件超荷载使用时,造成变形、失稳或因疲劳等原因产生裂缝。一般均发生在构件受弯矩最大的部位,成条状,但分布不象收缩裂缝那样均匀,扩展方向也相反,一般沿受力钢筋垂直方向或斜向发展。产生超载裂缝的原因,往往是施工阶段在构件上不适当地施加施工荷载或者是上部建筑过早施工。另外,温度应力影响也是原因之一。
⑶沉降裂缝:因地基差异沉降或构件接合不良、剪应力超过设计强度而产生的一种砼裂缝,多见于填土地基、桩基沉降不均匀的各种基础与墙体。这种裂缝一般与地面垂直,或成30°~40°角方向发展,宽度因荷载大小而异,与成降值成比例。沉降裂缝危害极大,并且极难处理。因此必须在设计上采取有效措施,施工、使用中也要加强观测、监视。
⑷龟裂裂缝:施工阶段因配料、搅拌、浇筑、养护等各环节的操作不当均能产生,其中以养护环节为关键。裂缝成龟壳状或散射状,无规律,长度、宽度也不一致。
⑸疏松裂缝:砼浇筑时因下料不均,致使砼材料离析,或因漏振、过振而产生的疏松状态裂缝。如果它延续到砼表面,当然容易发现,如果只产生在砼内部,则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这种疏松带长度不等,视下料或振捣情况而异。
二、裂缝的成因
砼裂缝成因很多,但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来源:考试大
⑴砼的收缩
收缩是砼的一个主要特性,对砼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由于收缩而产生的微观裂缝一旦发展,则有可能引起结构物的开裂、变形甚至破坏。
⑵温度应力
砼内的水泥在水化反应中散出大量热量,使砼升温,并与外部气温形成一定的温差,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其大小与温差有关,并直接影响到砼的开裂及裂缝宽度。
⑶配筋不足
从实践中观察到,配筋间距大,配筋率小的砼结构开裂多,无筋砼比有筋砼开裂多。
⑷砼材料及配合比
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砼的抗拉强度,是造成砼开裂不可忽视的原因。配合比不当指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佳,选用外加剂不当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
有关试验资料显示:用水量不变时,水泥用量每增加10%,混凝土收缩增加5%;水泥用量不变时,用水量每增加10%,混凝土强度降低20%,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降低10%.
⑸养护条件
养护是使砼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砼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砼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砼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⑹施工质量
砼浇筑施工中,振捣不均匀,或是漏振、过振等情况,会造成砼离析、密实度差、降低结构的整体强度。砼内部气泡不能完全排除时,裂缝在钢筋表面泡则降低了砼与钢筋的粘结力。钢筋若受到过多振动,则水泥浆在钢筋周围密集,也将大大降低粘结力。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砼较大的收缩,致使砼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