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本人坚决抵制《唐山大地震》的三个理由

3650人阅读  1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5 16:55:50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王朔确实是个牛人,多年前他对冯小刚的评价就已经入木三分,而且今天似乎更加在在应验,冯小刚确实是“一个聪明的投机分子”。这几天《唐山大地震》的热映再次证明,王大师看人一向准确。我多年不看中国国产电影,从最初的不去影院看,发展到现在网上都不肯下了看。为了使得这篇批驳文章有些力量,我认真看了这部新近红得发紫的电影的介绍,并且像一个半专业的人士广泛关注了和本片有关的报道,见证了冯导几乎声嘶力竭的叫嚣,更看到似乎喷薄欲出的泪水。但是总觉得不对劲,《唐山大地震》的同名报告文学多年前是认真看过的,也有幸和作者钱钢先生有过交流,正是那次交流,我理解了天灾其实远不如人祸的道理,应该说,文章《唐山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本身对我自己的世界观建立,对我逐渐学会去怀疑工具宣传的真实是具有颠覆性的意义的。

    于是,今天在这部正在高速向5亿票房进军的电影高歌猛进的时候,喊出抵制的声音,也许不合时宜,但是我希望这声音纵使无力,也能表明一种态度:

   首先,这部电影是在拿人性之中最血淋淋的一部分叫卖,冯小刚说自己是学习《辛德勒的名单》,在中国电影这块变态的土壤里,人性是最不敢奢望的宝贝。我说斯皮尔伯格以犹太人那种怀着对辛德勒的极度感恩才能拍出一部不朽的《辛德勒的名单》,也许有人会批驳我冯导”没吃过猪肉总得见过猪跑“,诚然《唐山大地震》海报阴暗晦涩的色调确实与《辛德勒的名单》有些类似,但是斯皮尔伯格绝对不是靠着去揭全世界犹太人好的不那么利索的伤疤来赢取承认的,斯导十年磨一剑最终拍出了一部震动世界的精品。相比于斯导那种浑厚而凄凉的悲剧风格,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悲剧设计更是一种处处算计别人眼泪的小人行径,不信?娱记文章里精确到次数的哭泣点可以证明。

     其次,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不过是他对电影娱乐至上意义解读的另一种稍显另类表现形式。上个世纪最后几年以来,冯小刚靠贺岁片蜚声海内外,但是靠荒诞到不靠谱的故事情节和贫嘴耍弄观众的电影语言来确立的冯氏喜剧风格,渐渐在几部贺岁片阻尼振动式的影响力衰减下江郎才尽。冯小刚是勤奋的,他一直尝试转型,从婚外情折腾到战争片,从古装戏无厘头到灾难片,最终冯导的眼光落到了看似最简单事实却最难驾驭的人性,但很不幸,无论是之前《集结号》对《太极旗飘扬》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低劣模仿,还是这部《唐山大地震》残酷揭人伤疤的无情,冯小刚的转型都难说成功。转型之后的冯小刚假如被称为悲剧的话,那么冯氏悲剧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对电影的理解肤浅到只剩下两个字”娱乐“!他本来就是一个跳梁小丑一般的人物,从在这么一部影片中还要无耻的去植入广告就可以最终断定冯小刚的小丑嘴脸,这个小丑偶尔给中国行尸走肉般的国产电影吃了一剂叫“贺岁片”的春药,就拉起架子自称大师,着实令人厌恶和反感。冯氏的成名,一方面得归功于中国的优秀智慧,或出于不屑或出于无奈渐渐远离中国电影,另一方面,更得归功于中国百姓对低俗娱乐元素的集体狂欢式的消费快感,今天再看看冯氏喜剧,在更疯狂更无耻的电视狂欢时代到来之际也只能“相形见绌”,所以自然走上了衰微之路。

    第三,《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中国人心照不宣的人间悲剧,绝不容许用粉饰和麻醉的方式去掩盖和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这场灾难越来越多的真相会最终公布在世人面前,也许这会让很多人难堪,包括今天正在关注节节上升的票房纪录的冯大导演。我们更不该引导我们本已汪洋恣肆的情感,去掩盖那个人间悲剧的幕后黑手,冯小刚用一个家庭的故事去演绎一个世间的荒诞不经和千姿百态,出发点当然至少比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的八一厂之类有了进步,但中国人骨子里建立在补偿悲剧心理上的美好结局心理却冲淡了悲剧的本身意义,这和那些以“夺取……最后胜利”为鼓动口号来鼓励人们去和自然斗争的做法如出一辙,甚至更具欺骗和麻醉作用,所以必须坚决抵制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6 0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还没看过这电影,所以本人不敢枉评.但先生的犀利与独到令我辈敬佩
祝夏安%3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7 17: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虽然没看过,听闻媒体渲染的催泪效果后,我仍觉得观后我不会流泪。其他意见保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7 18: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蚊子 于 2010-7-27 19:06 编辑

断臂儿子外出打工,一转眼就开着名车带着美人回来,女儿未婚先孕退学流浪,然后带着孩子一高兴就随便找了一老外嫁了还去国外住了花园洋房,最后姐弟俩竟然在汶川坐在一个地方吃饭。是有点太夸张,有点不符合史实。 其实 一部电影 ,不可能尽善尽美 ,总有它的瑕疵,我感觉冯导已站在国家 站在人民的立场去导这部片子了, 灾难过后理所当然是美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2 19: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天灾无情人有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4 15: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看是要看的,我们经历过那个年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1 08: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南昌
还没看过,到网上搜搜看,有没有下载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1 13: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是一个开放的、向好的讨论环境,直抒胸臆当然也无可厚非。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但是,言辞是否可以不那么过激?
就从你的“首先、其次、第三”说开去吧。
首先,我们应该允许一个文艺工作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先声明,原著和电影我都没有看过,但是有过耳闻,毕竟最近的各种报道是铺天盖地。所谓“聪明的投机分子”,我不否认。之所以不否认,是因为“聪明”二字。先生所言“声嘶力竭的叫嚣、血淋淋的叫卖、处处算计别人眼泪的小人行径”,过了,重了。似乎远失平和、客观之心态。我以为,宽容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如果冯小刚内心有一股温暖想要释放,凑巧他又是一名导演,要做到您所说的“浑厚而凄凉,悲剧风格,震动世界的精品”,应该怎么拍?是不是反而做作了?诚然,世上没有完美,可是,君不见很多唐山人一边哭一边感谢冯小刚,难道先生也要质疑那些人是不是冯小刚的“托儿”?何况,说句不怕先生见怪的话,您不看中国电影怎么了?中国电影就真的都不如先生法眼?不看就知道一定不好看、不深刻?当然,我尊重您的决定,也不会对您建议什么,只是希望您别见怪。至于“娱记文章里精确到次数的哭泣点可以证明”,我还是不能理解:可以证明什么?证明您上一句说的什么所谓冯小刚的小人行径?既然您已经承认这些数据来自娱记文章,就不明白这也是一种营销手段?这也要当真?这也要动怒?您这是脾气太暴了。
其次,我及其反对您所谓“跳梁小丑”的定义,这几乎是人身攻击了。您说冯小刚对电影的理解很肤浅,实在不知道您是哪个电影学院毕业的?按您的逻辑,我们一直被冯小刚愚弄着,折腾着,我们没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也没有正确的意识形态。我无法苟同您的高见。5亿票房也好,广告植入也好,向xxx学习也好,直径也罢,有坦率,有无奈,但不是无耻,那似乎又是人身攻击了。我不知道这样的电影,为什么就不能讨论票房?这有什么丢人?其实您对中国电影研究并不多,中国电影现在广告植入,几乎没有第二个收入来源,广告商投资之前,都会和制片方签订一系列条约,导演只是其中的工具之一,在广告植入的问题上并没有话语权。当然,广告植入是否自然,得体,那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如果您觉得《唐山大地震》中的广告植入太生硬了,我同意,视频我也看了,确实。但我能理解导演的无奈。没有这些广告植入,就没有这部电影。冯小刚不是比尔盖茨,他要对自己的东家负责,他要给东家拍符合合同规定并赚钱的电影,这并不无耻。您说呢?再说说您提到的《集结号》,我给您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崔永元和冯小刚,曾因《手机》一片有了过节。后来,崔去看了《集结号》,出了电影院,打电话给冯,说想谈谈。冯不知就里,忐忑赴会。崔说了一句:你是个好人。烟消云散。这件事崔自己说过,前几天看央视柴静采访冯小刚时也有过表述,应该不假。
我喜欢这么一句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我看来,成功不是天生的。说冯小刚投机,怎么没见别人投机成功啊?现如今流行一个词:羡慕嫉妒恨。我觉得集体狂欢式的消费快感恨正常,老百姓有需要是应该理解并支持的,不能一棍打死曰之低俗。至于:相形见绌,衰微之路,江郎才尽“,老百姓似乎并不看重,冯小刚的春药依然有市场。我一直很纳闷,过年过节的,看场电影,我就没心没肺地开心90分钟,有什么不好?您想要什么深刻的东西?贺岁片,作为一种类型片的存在,深得民心,这你也不承认吗?怎么就说中国电影行尸走肉了?要不赶明儿个您也十年磨一剑?震惊一下世界影坛?
第三,,《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中国人心照不宣的人间悲剧,我承认,我也和我父亲谈论过所谓粉饰和掩饰对人的麻醉功能。但我觉得,您还是把书名号去掉更合适。那的确是一场天灾,更是一场人祸,但这和电影是有区别的。《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纪录片,也不是惊悚推理片,没有义务帮您找出什么幕后黑手。再说了,您敢说谁是幕后黑手?再难过去了,城市可以重建,心灵也需要重建。如果这样一部影片,让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唐山人和汶川人,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为什么不好呢?中国人骨子里的悲剧补偿心理,大团圆结局,真的就那么无耻?冲淡了悲剧的本身意义是什么概念?你想看悲剧发展到哪一步?问句题外话,如果您是导演,这部电影怎么拍?怎么结局?如果广告商不给您投资,光凭一腔热血,您能干什么?
以上一家之言,颠三倒四,欢迎拍砖,我接着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23: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说得很深刻,看的很仔细,就冲这一点,感谢你了。
手机上网,回复不便。有几点简单解释:第一,对中国电影爱的越深,批判方越刻薄,可能我以前从文本到体制逐一批判中国电影的文章您没看过,我说不看中国电影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只要文化部和电影局继续存在;第二,为什么这么用词尖刻甚至带有人身攻击一般说冯小刚,因为他之前对待媒体和公众,大师脸摆了,这是我最痛恨的,但郭德纲事件冯的表态让我看法有所变化,但对他的投机和丑陋,我继续保持这个立场;最后,反对你的一个逻辑错误,不是我拍不出他同样水平的电影,我就没资格批评他,反而我相信如果正视别人的批评,中国的导演们一定进步得更快。
一句话,中国不缺拍好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但是是现实让本该从事电影工作的智慧远离了电影。这样的中国电影不看也罢。
李承鹏批评文章水平比我高很多档次,没看的赶紧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2 10: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我也很喜欢李承鹏的批评文章,刚刚才看完他写的《我们为什么活得没有安全感》。我并没有说,你拍不出他同样水平的电影,就没资格批评他。这从来就不是我的逻辑。我只是说,众口难调,拍出所有人拍手的电影,根本就不可能,包括《辛德勒的名单》。我也痛恨摆谱的所谓大师,不过我觉得冯是一个性情中人,像张艺谋这样的“大师”是不会主动跟媒体交恶的,只有冯小刚和郭德纲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来。他也不会像迈克尔杰克逊一样,因为严重的白癜风,就把自己的脸漂白了。其实,我很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的立场,就像你痛恨冯的投机和丑陋,但你跟我一样,只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不是结案陈词。我无意给冯小刚翻案,也没这个必要。我只是觉得,中国需要冯小刚这样的导演,哪怕他是丑陋的投机分子,但起码,他还是一个聪明的直爽的人。李承鹏其实也是。
另:赞同你痛恨文化部和电影局的继续存在,举双手+双脚赞成!
我很爱电影,也许我们可以讨论的东西很多,向老师学习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