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文苑奇葩悄然开----对联漫谈(一)

2318人阅读  5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1:17:01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文苑奇葩悄然开

--对联漫谈(一)

文/西楼雪

大多数中国人是从红红的对联开始认识汉字的。父母常告诉我,我认识的第一个汉字,就是大门上的大大的“福”字,朗诵的第一句书面语就是门上的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从“福”字开始,我走进了汉字的世界,从朗诵对联开始,我走进了文学的圣殿。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联”是中国人的汉文学的启蒙老师。

“对联”,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汉民族文化的诸多内涵。据说,最初的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后唐孟昶所撰,用这副含有文学色彩的工整的诗句,代替了悬挂了千年的“神荼”“郁垒”,让“卫凶”的“门神”慢慢消失,让喜庆的祝福闪耀于门庭。春节期间,走在大街小巷农户村舍(凡有屋舍处),均看到通红的一片,吉祥、欢乐、幸福、希望溢满了心胸。“对联”成了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了中国人除诗歌以外的最妙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几千年间,无论朝庭圣殿还是古寺宗庙,无论是高宅深第还是茅舍柴门,无论是古迹名胜还是山川风景,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婚丧嫁娶凡,必定高悬对联数副,以状景,以抒情,以添辉,以增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联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其实,对联产生的最初的目的并非如此。自唐初沈佺斯、宋之问确定了格律诗的音韵规则以来,“对联”是炼句炼字的一种特别方式。格律诗中的律诗,颔联与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这一点也成了评价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结构严谨的联句,被普遍地赞颂并流传。因此,为了能写出不凡的诗歌,就必须写出出色的联句。于是,一些诗人(尤其是诗歌的启蒙老师),有意识地把这种对仗的联句,独立出来,单独“训练”,进行对仗的训练;对对联也成了诗人之间的一种文字游戏,觥筹之间,对来联去,文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联”就是“对仗的颔联颈联”吧。

综观格律诗,能流传至今的,有百分之八十是因其中一“对联”而流传于世的。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有些联句,已独立出原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等。贾岛曾言“三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许此中的“二句”,就是诗中对仗的一联吧,要不就是一副对联了。可见,对联是格律诗的炼字炼句的产物。

翻开古代的教育史,从唐宋之后,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塾,写作格律诗是必须的课程,而格律诗的启蒙形式,就是“对对联”。开始是二言、三言,其次是五言,然后是七言。在对联中,熟记诗歌的音韵与格律,感受字义的抽象与形象,体会词语的精炼与生动,学习句子的承接与转换等。边读边写,慢慢地格律诗的写作越来越容易。其实出口成章,七步成诗者,若非天生才高,必是对联训练实实在在的产物。从那以后,也出现了不少专门谈对联的文章或著作,《笠翁对韵》就是一部音韵的启蒙读物,当然也是学习对联的一部教科书。

当对联从诗人的案头,飞到寻常百姓的门上之后。对联就迅速地脱离了格律诗的窠臼,成长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因其形式之轻盈,内容之丰富,成为文化墨客寻常百姓的“快餐”食品,即使是田夫村氓在田间陌头,走卒贩夫在瓦肆勾栏,也可以对上两句,或吟上一联。

如果说孟昶的第一副对联,联的内容与形式还带有明显的格律诗的痕迹,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的内容与形式更有了特别的发展。自然的风花雪月,仕途的起落沉浮,曾经的沧海桑田,未来的锦绣前程,喜庆的吉祥如意,凄艳的缠绵悱恻,人世的喜怒哀乐,脱俗的空灵禅机,世界中一切都可以在联中闪烁其光芒。或长或短、或文或俗、或清或浊、或律或宽、或自创或合联,对联的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然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旧的文学形式(尤其是格律诗)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对联的发展也遭遇了寒流,对联仅是红白大事的点缀与附庸,对联的格律没有创新,对联的内容没有拓展,对联的人群日益萎缩。

值得庆幸的是,网络的兴起,让对联这一艺术界的轻骑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继承与发展。以对联为主的文学论坛、聊天室应运而生,网友间一对一联,一唱一和,为妙言喝采,为巧言击节。于是,对联成了众多网友娱乐抒情锤炼文字交流思想的工具,网上的对联比赛也层出不穷,并带动了现实中的对联比赛活动;再加上中华世纪坛天下征联,春节联欢晚会各省夸联,各种形式的有奖征联,更是让对联这一文学奇葩大花异彩,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可以想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素质的提高,对联的人群会越来越庞大,对联的刊物也会越来越多,对联的文化传承功能、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学习功能等将会进一步延伸。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钻石 收起 理由
苏泰剑滨闻 + 10 + 5
总评分: 金币 + 10  钻石 +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1: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宿州
说得极是。深有同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4: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5: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长知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1 17: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学习%4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8-4 15: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许昌
认真拜读!学习了!%39*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