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联漫谈(三) 文/西楼雪 “两岸青山相对出”,很喜欢李白的这句诗,不仅是因为这句诗的清新优美飘逸无尘,而且因为用这句诗来解释“对联”二字是最恰当不过了。对联的上下两句,如同两座绿意盎然的山岭,隔着长江互相望着,笑着,各自伸出白云般的手臂掏拥抱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图画。
对联在形式上的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是“对”。让我们以这一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例来看“对”这一形式上的要求。1、上下两句的字数相同,上句七字,下句也只能是七字,上句是五字或十字,下句也应该是五字或十字,不可有任何的增减。2、句式一致,上句是主(春风)谓(放胆来梳柳)句,下句也是主(夜雨)谓(瞒人去润花)句;上句是紧缩复句(北海云生龙对舞),下句也应该是紧缩复句(丹山日上凤双飞);不可有半点的不同。3、每句对应位上的字的词性要相同,名(春风,胆,柳)对名(夜雨,胆,花),动(放,来,梳)对动(瞒,去,润),形容词对形容词,数对数等等。4、短语的内部结构相同,如上句是偏(春)正(风)结构,下句也应是偏(夜)正(雨)结构;上句是动(梳)宾(柳)结构,下句也应是动(润)宾(花)结构,等等。
古人在词性的相对上要求更严,如名词中,还分成许多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家室类,等等;动词也有几个小类,如具体动作类,抽像动作类,心理活动类等;形容词也要分色彩类,动作类,范围类等。古人要求对联时,要选用同一小类内的字相对,这样的对仗叫“工对”,否则叫“宽对”,如词性也不相同,那就叫“失对”了。
所以呀,对联中的这两座青山,可不是一般的青山,是外形相似的两座山,这两座山耸出江面的姿势与动作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这是两座图案化了的山。
那么,上句中用了“岁”字,下联中用“年”,行不行呢?这好像是用了同一小类的词,但这又犯了另一个禁忌--“合掌”,因为“年”与“岁”是同样的意思。对联的字数本来就少,可还用了同样意思的词,太浪费了,所以古人就禁止这样的词出现。
当然,如只要求字性相对,那对联就简单多了,也便于中小学生的对联创作。古人为何要这样为难自己“小类相对”呢。古人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对联,不仅要对仗,更要相联,上下句要融为一个整体,要形成一篇优美的图画。如按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大多数意境联中的两句就能很容易地组合在同一幅图画中。如这一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一组小类相对的“工对”的联句。可以想象,一座不太大的村庄,四周翠绿的树木茂盛地生长着,如巨人伸出的手臂,环抱着她,向远处看,一座青黛的山岭连绵起伏,在城墙外延伸着,给小村庄,增添了一片生机。
再如这一联“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其中的“秋风”与“春雨”,“塞北”与“江南”是小类相对,“骏马”与“杏花”就属宽对了,但整体上是工整的,所以也是很沉稳的“工对”,这一联,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正如多娇山河图画中的两幅小画。
因此,相“对”的词,初学者,可词性相对,也可稍微注意一下,尽量能够小类相对。当然了,无论是否小类相对,描写意境的联句,最好能形成一幅优美的“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优美图画。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