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钟》第一期:读友四篇(作者:刘鹏春)

10497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3-31 15:24:32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读 友 四 篇
  刘鹏春
  致敬,我们的祖先
  这是一条时光隧道,青铜白瓷,引领我们穿越岁月的厚重和神奇;这是一座文化宫殿,石雕木刻,坦陈着历史的沧桑和美丽。
  宁静之中,和古人无语交谈;沉吟其间,让思绪天马行空。古人的匠心与神技让人叹为观止;而先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令我们顶礼膜拜,肃然起敬。
  穿越线条和色彩,图案和造型,可以听到远古的号子激越,鼓角回响。在凝结的表情里,我们得以感受炎黄春秋的呼吸和心跳。
  似乎有些委屈了它们,暂时只能蜗居在小巷深处。它们很坦然。它们习惯了深处——守望在大地深处,沉默在记忆深处,等待知己,等待缘份,等待那个可以托付未来的苦心恋人。所有的等待,在这里有了一个温暖的驿站。
  小小的博物馆,微缩的文化景观。足以让寂寞的小巷充满幸福感。倍感幸福的还有我们的城市。这么多令人惊叹的岁月收藏,足以震撼我们城市的灵魂;我们日渐淡漠的文化记忆,因此可以坐拥一份历史的高贵,享受一份难得的岁月的陈香……
  感谢博物馆的主人,汇聚了如此丰富的文化精萃。他对历史的敬意,对艺术的感悟,让我们感动。也许我们缺少主人的艺术感悟,但我们不该缺少对历史的敬意。
  很想说一声:致敬,我们的祖先!伟大的中华文化!
  后记:此篇系应观道博物馆馆长丁沛先生之邀,撰写的前言。陈仲明先生书写。
93f2606ebcea6a00435cc3166dd06198.jpeg
  醉墨飞花
  人们习惯地认为,中国书法适宜于修身养性。然而,站在王晓平的笔墨前,你无法让自己的心灵平和,意绪宁静。当你的目光触摸到那些线条,你能听到它们生命的呼吸,感受到它们肌肤的体温。当那些汉字组装成唐诗宋词,我们可以听到沙场点兵的冲天呐喊,抑或是琵琶弦上的悠长叹息。有时,一两个字绽放开辞海浪花,我们也可
  以聆听到大海的涛声,抑或是贝壳的吟唱。
  中国书法与传统的关系早已从文化情结,演变成书家生命的必须情节。王晓平对书法传统心存敬意,未见得顶礼膜拜,他喜欢用“举杯邀明月”的方式与先贤醉谈。在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他凭着甲骨文、大篆、金文的支撑,微曛时的不羁和洒脱,“对影成三人”时的古意、今韵、未来之梦的笔墨狂欢。
  晓平喜欢重复这句话:既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己。笔墨只听从心灵的召唤和激情的驱使。这就使得整个书写过程变成了心灵的恣意裸奔,情怀的鼓翼高飞。稍加留心,你会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他富有创意的笔法:笔墨的一抖,一甩,一顿挫,或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旋舞,灵动着节奏,洋溢着激情,渗透着笔墨趣味,充满了艺术张力,令人想起戏曲舞台上的那些属于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的经典画卷,亦或是杨丽萍、黄豆豆们不乏时尚的现代表演。
  如今的岁月,创新的旗号城头变幻,各种潮人随意作秀,“秀”色并不都很可餐。晓平的作品努力领异标新,却无刻意作秀的痕迹。构思布局,落笔之前胸中云蒸霞蔚,待到纸上挥洒,满眼烟霞听任妙笔点染。于是,在视觉受到冲击后,我们的心灵波澜风生水起,那些墨痕、酒痕、心血之痕,投影到激情的水幕上,那便不仅仅是书法之影象,更是生命之气象呵!
  后记:春日,王晓平先生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举办书法作品展。此篇是为其撰写的前言。
11903921fc53d0296b52d9274e919e5d.jpeg
  和 颜 悦 色
  每次拜读伯乐公的新作,总是如沐春风,如饮琼露。近日又见他的“新鲜出炉”。只觉得伯乐公不仅画技越发炉火纯青,生命亦显纯青之原上草色,让人领受到一番“远芳侵古道,情翠接荒城”的豪心壮怀。
  我曾说过,伯乐的作品常常会给点颜色让我们看看。尔今看他的作品,依然浓墨重彩,只是滤去了少壮年代的烟尘火气,多了些人生风霜濡染出的沉红厚绿,一派大家气象,满纸和颜悦色。
  伯乐公已是八十有五,人到了这个年龄,难免会伤感岁月如流,浮生若梦。即便是古代的豪放派诗人,晚年也会只因近黄昏,抚赝坐长叹。然而在伯乐公身上,始终看不到一个老人难以避免的心灵蹒跚。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生活,面对着一生相守的城市,他很有些欧阳修凭栏平山堂的风范,慈眉善目皆春意,和颜悦色尽朝晖。
  仔细端详,伯乐公画中的这般和颜悦色,并非刻意。一方面,城市本身的春风素质,明月品格,尽展李白的烟花三月的欢颜盛装,为画家提供了最直接最有魅力的时代丰韵。另一方面,画家的童稚心态,热恋情怀,让自己的心窗之外满是盎然青绿的画图,一开窗,那柳絮红雨便会洒满宽阔的前额。正因此,他的审美视角总是连接阳光的绿色通道。寻常阡陌,小巷人家,入眼来万种风情。即便是国画不太擅长表现的摩天大厦、现代港口,也以恢弘气势,挺拔风姿,令人心旷神怡,思绪飞扬。
  读伯乐的画儿,更象是阅读伯乐的心灵。阅读他人生的和颜悦色。这是一种略带禅意的淡定。荣辱兴衰,何妨淡看;成败得失,付之烟云。所有生命旅途上的烟笼寒水,雪涌蓝关,都刻进心灵殿堂里那一壁背后的屏风;只把会心的微笑轻轻地敲响夕阳的晚钟,那时候便听见了自己充满乐感的心跳……
  伯乐公人寿画丰。这得益于他和颜悦色的画风,与和颜悦色的心灵的“桃花人面相映红”。我对伯乐公说:“我已经为您预订了一百岁的生日蛋糕。”姜公大笑。一脸和悦,越发动人了。
  后记:姜伯乐,扬州市著名国画家。许多年前,以一幅《瓜州古渡今胜昔》入选全国美展。承蒙先生抬举,当年邀我为他的第一本画册作了题为《给你一点颜色看看》的序,尔今要我为其第二本画册再书前言。恭敬从命,且主动请缨,来年第三本的序,鄙人当仁不让了。
  享受美梦
  ——写给丁斌兄
  豪唱“大江东去”,慨叹“人生如梦”。东坡大学士的赤壁词,不愧为千古绝唱,就连选用的词牌也似浑然天成。《念奴娇》,此奴此娇,念念难弃的人生之美梦也!
  人生因为有梦,天地皆可以心灵造访;若无梦想,灵魂真个是了无栖处了。
  时下爱唱《美梦成真》。能够真实的梦想多半是一种奢侈品。上苍垂爱,人间护佑,百般修炼,方才可能修成正果。即使圆了的梦,也难免是微缩景观,抑或是全景的局部,谁人可以轻言“人生无憾”?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美梦的追逐。以自造的美梦设计自己的童话,你便是快乐王子;用自画的梦境“三维”一个宫殿,你便是自己的朕,自己的皇上。
  丁斌兄自我放逐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地狱之门,大做天堂之梦,已有多年。看看他的这些作品,灵气和才气双翼俱丰,悟性和韧性两手都硬。不乏大家之相,却又远离名利场;时有精妙之作,却又无意于风云榜。他只是在自己的梦想宫殿中,漫步春秋,神游天地,从容淡定渗透于他的步履和笑容。
  他享受着自己的梦想。在苍苔布满的幽径里,他的履痕把遐思随意浮雕;而在霜菊淡抹的秋色中,他的笑容与暗香无语唱酬。
  丁斌兄与我同乡。乡人有俗语“困在梦鼓里摸天”,那是形容某种浑浑沌沌的人生状态。反其意而用,困在梦鼓里摸天,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妙境界?以美梦为鼓,自己为自己击鼓轻唱,一大乐事也;以心灵为掌,摸一摸梦想天空,留下些弧形的指纹,蓦然发现,指尖上竟集结着那么多彩虹,又是何等的快意!
  这里的画,不妨看作是心造的梦鼓。让我们一起摸摸丁斌的天空。我们会发现,那个享受梦想的人,其实就是一个飞天;我们这些分享的人们,走进的竟是一个敦煌!
  后记:丁斌,泰兴籍画家、雕塑家。曾任上海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数年前患不治之症,顽强面对人生灾难。扬州、泰州的朋友为他积极筹备画展,一呼百应,令人感动。扬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常再盛先生出题“享受美梦”,邀我作序,遂有此篇。丁斌先生阅后极为认同。丁先生已于不久前告别人世。此篇借《黄钟》一鸣,先生在天国当会听到故园钟声!
来源:《黄钟》第一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3-31 17:4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