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黄钟》第一期:归隐的况味(二)(作者:罗爱平)

10418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3-31 15:55:3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归隐的况味(二)
  ----《千字文》解读之一百一十九
  罗爱平
  三、诗意的栖居
  “劳绩满地/人诗意地栖居于世上/赋予意义/活出真实”,这是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笔者以为,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本是劳碌的、辛苦的,也是丑陋不堪的,然而,我们不必忧愁,不必烦恼,只要用诗的眼睛来凝望,用诗的心灵去品尝,用诗的双手去营造,你就会觉悟这个世界的崭新的意义,你就能活出真实自然的自我,活出诗意美妙的人生。
  提起归隐,当然不应忘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更不应忘记他的《归去来兮辞》。请闭上眼睛,神游当年吧:阳光灿烂的柴桑河上,瘦削的诗人独立船头,迎着清风,大声吟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的声音是颤抖的,因为他终于战胜了心中的魔障,挣脱了世俗的羁绊。他喜悦,他悲悯,他激动,他宁静……
  对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说,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离去,这是最普遍的观点。有人说,他做官是为了养家糊口,归隐是因为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有人说,他并无吏才,又因出自寒门,官职难升,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抱憾离去。有人说,他本是长沙王陶侃之后,到陶渊明这一代已衰落为寒门,但他仍然以为自已身为士族,岂能蒙受乡里小儿的侮辱,怅恨而去。有人说,他信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只有远离官场,回归故里,才能融于天地万物之中,让身心安宁,于是悄然离去。也有人说,他的思想是外儒内道,当儒家的经世思想无法实现时,道家的思想自然占据上风,惟有归隐一途。还有人说,他孤傲不合群,以为“他人就是地狱”,为了自我主体的独立、完整与自由,他只能选择逃离。
  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依据。但纵观陶渊的一生及其诗文,我们首先要承认陶渊明是一位诗人,他有一颗别人(尤其是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蓬勃的诗心。他总是用诗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他总是用诗的性灵去体验人生,东晋“四年间十换皇帝”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焉能入得了他的诗心呢?他虽然竭力地委屈自己用世俗的心态去为人,用复兴先祖功业的使命去勉强为官,但是,世俗的藩篱又怎么束缚得了他的这颗蓬勃的诗心?他三次为官,三次归隐,彷徨复徘徊,在诗心完全战胜了世俗之后,他终于飞回了诗意的家园。
  自然的诗意召唤着他归隐田园,栖居田园更激发出他自然的诗意。归隐后,他以诗情诗趣融化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的精神的内在与田园的生活自然融合起来,难分彼此,在他的眼里,万事万物无不充满了诗意。他明白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终于觉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他“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看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听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过着“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下”的劳动生活;他描述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动画面,感受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真挚友情,体悟着“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哲学命题;他有五柳先生的洒脱,他有羲皇上人的自然,他有桃花源人的迷醉。在他的田园诗里,我们读到的不是劳累,不是饥寒,不是苦恨,不是愁烦,惟有淡雅的诗意、本真的诗趣、自然的诗人。
  北宋大诗人苏轼说陶渊明的诗“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意思是,陶渊明的诗看起来朴实其实华丽,看起来简陋其实丰满,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他。笔者以为,苏轼的评价是很有道理的,诸人之诗不及陶诗之处,或在本真与淡然吧。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很有见地的。后世诗人,又有几人在归隐后,能像他一样达到以诗为眼,以诗为心,以诗为人的高度呢?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相比,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显得雕琢了一些,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显得悠闲了一些,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显得造作了些,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显得浅白了些。可以这么说,陶渊明的“诗意的栖居”及其“栖居的诗意”,是后世归隐者追寻的理想,是后世田园诗人追求的境界。
  四、文明的传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近代文学家、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归隐时的名言,也是他的愿望。
  龚自珍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在朝为官,但龚自珍屡试不第,直到三十八岁才中进士,以后做了几任小京官。面对嘉庆及道光年间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龚自珍弃绝已小有成就的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希望封建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人才以改革社会。他深刻地认识到外国侵略者将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他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并建议加强军事建设,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然而,昏庸无能的清朝统治者,不但拒绝改良,反而更加强了封建思想的统治,龚自珍空有远大抱负,却无处实现,反而频受排挤。随着仕途失意,龚自珍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之中。无奈,只得“吟鞭东指”,辞官归隐。
  龚自珍虽然归隐了,但他对民族国家对民众的感情放不下,对民族的深重的危机的担心放不下。归隐南方后,他效法先贤,先后担任江苏丹阳书院、云阳书院的讲席,后又兼任杭州紫阳书院讲席,以教育后辈为己任,把自己先进的思想、改良的主张传承给后辈弟子,希望后辈能实践他的主张。在书院里,他写了著名的《病梅馆记》,借梅之病,影射腐朽的现实政治,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抨击封建思想对个性的束缚,希望统治者能接受先进思想重用人才,希望人才能发展个性自由成长,希望病态的社会能健康发展。
  在古代中国,归隐后像龚自珍一样,从事文化传承的大家还有还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有离开仕途后,或是游历四方宣扬仁义道德,或是大办私学讲授儒家思想。西汉的大儒董仲舒因病辞官后,专事著书立说,教授学生,并建议汉武帝尊儒术,兴太学,完善选举制度。东汉的思想家王充多次辞官,归居乡里,教授学生,著述《论衡》,他提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与英国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有相似之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理学家大教育家朱熹的名言,它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知识,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清新的文章,才会有新鲜的思想。朱熹一生为官仅九年左右,第一次归退后,朱熹在故里(今福建建阳)修里“寒泉精舍”,住此十二年,编写了大量的理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门生弟子填其室”。这期间,为了潜心钻研,专心讲学,他多次拒绝了朝廷的征诏。第二次解职回乡后,朱熹在福建的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刻印发行。后来,“四书”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其影响极其深远。第三次被迫归隐后(因高居相位的韩侂胄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理学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其学生被斥为“伪徒”),六十六岁的朱熹隐居建阳的家中,继续完善理学思想,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著书立传,讲经授徒,传承文明,或许是大多数归隐者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别一种途径吧。正是因为有这些归隐者的贡献,中国古代的文明才得以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殆辱近耻林皋幸即”。殆,本义危险,《说文》中说,“殆,危也”,后有困乏的意思,也可作为表推测或时间的副词,意思为大概、几乎、将要等。近,本义为走近、接近,也指时间或空间的距离短。辱,本义为耕作,引申为耻辱,《说文》中说,“辱,耻也”。耻,从心、耳声,本义为因声誉所损害而内心羞愧,也指可耻的事情。耻与辱的不同在于,外来的欺凌为辱,内心的羞愧为耻。“殆辱近耻”,意思是,外界的凌辱马上要来,内心的羞愧也接踵而至。面对这样的困境,应该如何应对呢?对“林皋幸即”。
  林,意思是丛聚的树木或竹子。皋,指湖边的高地,也指沼泽、湖泊。幸,庆幸,指意外地成功或免去灾害。即,本义是走近去吃东西,后指接近、靠近、走向的意思。“林皋幸即”,意思是,走进山林,隐居湖泽,就可免除灾难,接近成功。庄子在《知北游》中曾说,“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意思是,连绵山丘,葱郁树林,湖泽高地,肥土沃野,都让我身体舒展内心快乐。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耻辱将到来临的时候,走进山林湖泽,就能消除灾祸,自得其乐。其实笔者以为,这两句还有另一种意思,正是有了这些归隐者,湖山沃野才变得这样的幸运、幸福。
  附《千字文》原文: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来源:《黄钟》第一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25 天

连续签到: 5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2-3-31 17:4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