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2-9 15:00 编辑
谦恭的必须
----《千字文》解读之二十四
文/西楼雪
《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一卦皆吉无凶,那就是“满招损,谦受益”的谦卦。意思是“自满必招来损失,谦恭才得到益处”。然而很多人未必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即使理解了,也未必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谦恭二字。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僧人在一有道禅师手下两年,自以为已尽得师父的真传。于是决定离开师父出去参学。禅师问他原因,僧人说在他座下已经学够了。禅师说:“那好吧。不过在你走之前,先帮我装一盆石子来吧!”僧人很快就装了一大盆石子拿来。 禅师指着盆里的石子问僧人:“这一盆石子满了吗?”僧人说:“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禅师拿起几块小石子放入盆里,石子没有满出来。禅师又问道:“满了吗?”僧人说:“应该是满了。”禅师随手又抓了好几把沙放进盆里,沙子渗进缝隙,并没有溢出来。禅师再问道:“满了吗?”僧人想了想:“肯定满了!”禅师顺手又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渗了下去,又问:“满了吗?”僧人惭愧的跪到师父面前说:“师父,我错了,骄傲的人总会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所学已经满了、够了,只有谦虚恭敬的人才能明白佛法真正含义。”
仔细分析这则故事,就会发现一些道理。首先,空(谦虚)与满(自满),是相对的,也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任何空间都是空的,任何空间也都是满的,人也是一样,鲁迅先生在《野草题辞》中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其次,满(自满)与空(谦虚)只是自我的认识,与客观的存在并无多大的关联,你认为它满它就满,你认为它空它就空。再次,自以为满了,也就排斥了空,就不能再容纳它物了;自以为空,也就排斥了满,就能再得到他物。最后,我们也得知“棒喝”的必要,任何人在骨子里,都有自满得意的陋习,当此时,一声“棒喝”往往能使他迷途知返。
同样,短与长,也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此处的长处,到了彼处就可能成了短处;一个人在此时的短处,到了彼时就可能成了长处;一个人与此人比引以为豪的长处,但与他人比可能就是短处。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告诉我们,“谦恭”就是“罔谈彼短,靡恃己长”,“罔”与“靡”(mǐ)都是没有、不、不要的意思,“短”指短处,即人的缺点、缺陷、劣势等,“长”指长处,指特长,才能,优势等。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更不要恶意嘲讽,要尊重别人,要为他人护短,为他人留下生存的空间;不要倚仗自己的长处,更不要以强凌弱,要谦虚,为自己留下发展的空间。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中唐时,有一名叫卢杞的人,外貌很丑陋,脸色半白半蓝,但因为有辩才,再加上他的父亲卢奕为国捐躯,皇上十分赏识他,就提拔卢杞当御史大夫,并当上了京畿观察使。当时的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平常见宾客,姬妾都在一旁侍奉。当卢杞去看望他时,他却屏退了所有的姬妾,独自接待了卢杞。有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卢杞相貌丑陋且心地阴险,姬妾看到他的样子一定会笑出声来。如卢杞得志,我的族人就要遭殃了。”后来,卢杞爬上高位(相当于宰相)后,忌能妒贤,排挤、陷害了许多大臣,并借叛臣之手杀害了敢于直言劝谏的颜真卿。郭子仪一家却安然无恙。这就是为人谦恭,替人护短的好处。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不听范增之言,自恃勇力,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最后导致遭遇十面埋伏,自刎乌江。同样,为刘邦打下天下的韩信自恃谋略过人,自恃功勋卓著,不把众人放在眼中,引起刘邦的不满,最后在萧何的谋划下,被一举擒获。这就是为人自傲,依恃才能的后果。
俗语“祸从口出”,是很有道理的。当你随意地谈论别人的短处,得意地炫耀自己的长处时,就种下了灾难的种子。
当然,谦恭也是有原则的,有限度的,人也不能过分的谦恭。朱熹曾说,“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意思是,谦虚虽然是传统美德,但过分谦恭的人,要提防他的奸诈。如西汉时王莽的表面谦恭就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奸诈。
当然,“过分谦恭”,也是示敌以弱,让敌人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战胜对手的妙计。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联络齐、宋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以田肦、孙膑率军救韩,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而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减少煮饭的锅灶)增兵(增加兵力)的方法,向魏军示弱,迷惑庞涓,诱惑庞涓放弃主力步兵,只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以逸待劳,伏在马陵道上,大败魏军,杀庞涓,俘虏魏太子申。“马陵之战”这一经典战例,既是孙膑“过谦示弱,以骄敌军”的胜利,也是庞涓自“恃己长”的恶果。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要谦虚,对人要恭敬,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
附《千字文》原文: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