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2-21 20:26 编辑
名利的获取
----《千字文》解读之三十
文/西楼雪
一个人是否成功,用什么来衡量呢?只能用“名利”二字。也许有很多人对笔者的这一说法不服气,但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古今中外,谁也逃不出“名利”二字,即使视一切为空的佛陀,也不能脱离。
无“名”则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即使再高的德再大的才,也只能是自我娱乐而已;无“名”则佛法不能布播,道法不可流传,儒家只会衰落。无“利”,则无财无物,人连在世间生存也成了问题;无“利”,则“名”不显,“行”不彰,“表”不正。所以司马迁在《史纪》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又各奔东西。
“名”与“利”是统一的,虽然也有对立的时候。有了“名”(无论是臭名,还是芳名),就有了“利”;有了“利”,就更有了“名”;“名”与“利”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求大“名”存大“利”,就成了人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在,名与利更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如何求得“名利”呢?平凡的人,由“利”至“名”;聪明的人,由“名”而“利”。
眼下,有一种“眼球经济”,谁的关注度高,谁就有名,从而获取丰厚的利益。为了出名,有炫耀隐私的,有卖弄色相的,有搞潜规则的,有“跑跑”为荣的,有弄虚作假的,有炒买炒卖的,有自吹自擂的,等等。显然,通过此类办法出名的人多数属于臭名昭著型,但是别管是香是臭,只要出了名,利益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了!
古人获得名声的途径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种,一是建功,建立功勋(卫国拓疆的军功为主,兼指文功),勒石燕然,名声自然而来;一是立德,累积德行,多做符合道德的事(量),把积德的事做到极致,一般人不可能做到(质),当量与质达到一定高度,老百姓名传颂开来,即德名远播,名声自然就大起来了;一是立言,创建有价值的学述,写下或深刻或优美的诗文,名声自然传颂古今。当然,三种方法中,古人们最推崇的是立德。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意思是,不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善德就不能够成名,不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恶行就不足够毁灭自身。
古代所谓的德,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它与“善”相似,与“道”相邻。《尚书》中曾有“五常德”,一般是指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或“忠、仁、诚、节、勇”),其核心是“忠”“孝”二字。“忠”是尽忠于皇上,尽忠于国家,如屈死的岳飞、殉海的陆秀夫等;“孝”是孝敬父母,孝敬师长(忠孝二字,后文将具体分析),如《二十四孝图》中的人物。当然也有以“智”出名的,如“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诸葛亮,“围魏救赵,增兵减灶”的孙膑等。以“诚”出名的,如“程门立雪”的杨时,“三顾茅庐”的刘备等。以“信”出名的,如依诺“杀猪”的曾子,舍弃亲生儿子,保护“赵氏孤儿”的程婴等。他们都将德行的某一标准做到了极致,自然就流芳百世。
历代帝王不管自己是不是行高德厚,可对臣民,却以“道德”作为褒贬的主要标准的。荀子就提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可见“德”之重要。汉代推行的察举制度,就是重在选有“德”的人担任朝廷的官员。最著名的莫过于尧舜禅让的故事了。
尧之所选舜作为继承人,主要原因是舜是有“德”之人,他敬父母(继母),爱兄弟,厚待众人,即使父母兄弟屡次谋害,舜也依然爱着他们,可见德之厚。德厚了,名声自然就响了,尧也就听到了,于是才有了尧舜的禅让。在尧看来,“能”是可以培养的,而“德”是难以取得的。所以,舜因“德”获得帝位,以“德”治理天下。尧舜皆以“德”而名垂千古。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的这段话,就是舜“德”名建立的过程。
当然,古时没有报刊,没有广播电视,更没有网络,所以,“德”名的传播,非常慢,要想让“德”名远播,一种方法是慢慢地熬(绝大部分人没能熬到头),一种方法是因某些匪夷所思的事件,而陡然间名声大噪。这些都是很困难的。当然也有沽名钓誉的方法,如“假捐款”,如“贿赂”地方官(或贿选)之类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建立了美好的德行,也就慢慢地建立了名声,正如周兴嗣所讲的“德建名立”。“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有德名,就会被“举孝廉”,就可以当上官,再不济也能获取一定的政治地位,“利”自然就来了。
有了德“名”与丰“利”,周兴嗣所说的“形端表正”就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后汉书魏子》中魏子(魏朗)说:“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意思是,源头静深,那么水流就清澈;根本牢固,那么枝叶就丰盛繁茂;内心修明,那么外事就井井有条;行为端正,那么身影就正直无碍。
形端,就是行为举止端庄得体,合乎“礼”,中乎“道”。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包括身心两部分。心正(德善)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令人化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美人面目狰狞。
表正,就是行为举止成为人们的表率榜样。《尚书 仲虺之诰》中,仲虺(huǐ)对成汤说:“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 意思是,上天赋予大王勇敢和智慧,让大王做万国的表率,继承大禹的事业。
当然,“形端表正”反过来也会促进德的修养,促进名的建立。《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意思是,身形是德的寓所,外形不端正,善良的美德就不会来,即使来了也不能长久地居住。
虽然,“名”与“利”是无人能回避的,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惜名,“德建名立”;君子爱美,“形端表正”。
附《千字文》原文: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