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3-22 19:03 编辑
兰松的馨盛
----《千字文》解读之三十九
文/西楼雪
“兰”,常指兰花,常绿草本植物,叶子细长,春季开花,“香清益远”,是世人最喜欢的一种花卉。兰花有地生兰、气生兰、腐生兰三类,其中,地生兰原产于中国,因此地生兰又称为中国兰,清香幽雅的中国兰曾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
然而,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兰”,大多不是指“兰花”,而是“兰草”,学名叫泽兰。兰草是一种多年生菊科草本植被物,叶卵形,秋末开花,它的茎、叶、花都有微香,古时与杜蘅、白芷、杜若,一起并列为古代四大香草。
提到古代的“兰草”,不能不提到楚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楚文化是独树一帜的,她浪漫而又瑰丽,古朴而又典雅,柔韧而又坚强,洋溢着兰草的芳香。在春秋战国时,楚地的贵族们都喜欢佩带兰草,在举行重大的活动时,出席的官员们身上也要佩带兰草,以示礼敬与尊重。
兰草既可佩带,也可用来熏香,用来沐浴,屈原在《去中君》里说,“浴兰汤兮沐芳华,华采衣兮若英”,意思是,沐浴着芳香四溢的兰汤,穿上那样鲜艳华丽的衣裳。宋玉在《神女赋》中说神女“沐兰泽,含若芳”,意思是,用兰草浸制成的香水梳洗头发,用杜若浸制成的香水漱口。由此可见,兰草在楚贵族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无怪乎古典的楚文化中,充满了兰草的馨香了。
提到楚文化又不得不提到屈原。屈原是楚文化最早的代表,他“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屈原,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名为正则,字灵均,楚国的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屈原性格耿直,屡遭他人的谗言与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后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屈原虽极力反对,但楚国还是投入了秦的怀抱,与齐国断绝了关系,屈原亦被怀王逐出郢都,流落汉北。在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转而进行文学创作,写了一系列浪漫瑰丽的诗文。诗文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前278年,郢都被破,怀王被俘,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汩罗而逝。
屈原的诗篇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留下《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他所开创的新的诗歌形式——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它是楚文化中的一株永恒的兰草。
屈原有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的孤傲气节,有着坚持真理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的操行,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对楚怀王的知遇之情忠贞不二。屈原就是楚地的一株永远散发着清香的兰草。
“兰”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易经系辞》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两人一条心,那力量可以消除一切困难,两人结成同心的誓言,如兰草一样芳香远播。儒家先圣孔子自卫国返回鲁国,经过隐谷,看到了兰草,渭然长叹说,兰草之香是帝王之香,如今只能独自隐茂,与众草为伍;就像圣贤之人生不逢时,与平庸的人一起呀。孔子感叹之余,写了一首诗《幽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伤不逢时,寄兰作操。”
后世的君子们常自喻为兰草,很多诗人也在诗中运用了兰草的形象,以喻高尚的品德或真挚的情怀。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到:“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意思是,这个朋友德名远播,就像兰草、杜若的香气一样,虽远隔千里,也会随风吹来。后人还把“兰”与“梅、竹、菊”一起并称为四君子。常以“空谷幽兰”来比喻气质高洁,品德高尚的人;以“兰心蕙质”来比喻优雅出俗的青春女子。
如果说兰草是古诗人们在草本植物中的最爱,是柔美的代表,那么松就是古人们在木本植物中的最爱了,刚强的标志。松,常绿乔木,叶子针形,高大青翠,无处不生,无松不伟。《诗·郑风·山有扶苏》中说,“山有乔松”;《诗·小雅·斯干》中说,“如松茂矣”。
自古以来,人们对松就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直将其视为高贵品质的象征。《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树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落的。荀子将孔子的话进行了深度解读:“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意思是,天气不寒冷,不能知松柏的独特之处;事情不艰难,不可知道君子的高贵品德。道家的庄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意思是,大寒已经到了,霜雪已经降临了,我因此知道松树柏树的生命力是最茂盛的。
正因为松树的特性,后世的君子也常以松树来比喻君子的高尚的气节与情操,后世的诗人也常以松来寄寓自己的情怀。唐朝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赠韦侍御黄裳》中这样写青松之盛: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兰文化、松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君子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如今,兰与松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种兰赏兰已蔚然成风,几乎家家有兰花,户户有兰草;植松颂松也悄然兴起,无论是深山巨谷,还是小院幽庭,都有松的魁梧的身影,就连案头小几亦有盆景小松以点缀。然而,世人们只是把兰与松当成了欣赏的对象,绿化的工具,赚钱的手段,对兰与松所蕴含的深远的文化意蕴,仅浮流于表面的文字上,并没有深刻地体悟。但愿赏兰颂松的人们能像屈原一样有着青松的骨气,有着兰草的品性。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似兰斯馨,如松之盛”,意思是,君子的外表要像兰草一样优美,君子的德行应像兰草一样香气远播,不落俗尘;君子的品格应该如苍松一样高洁,耐得住风霜雨雪,君子的意志应像苍松一样坚强,经得过挫折的磨炼,经得过时间的考验。自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要有兰草的特性,青松的品格,惟如此,才能不断壮大,福祚绵长。
附《千字文》原文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