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3-22 19:19 编辑
仁德的泽延
----《千字文》解读之四十
文/西楼雪
年轻时,时常为这样的事感到好笑:结婚本是两个人的事,可双方父母总要发动诸亲属,对对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总要把对方的“八辈祖宗”的底细摸个清楚,再仔细斟酌,才同意婚事;如不同意婚事,“门第不当”往往成为家长们“棒打鸳鸯”的重要理由。
年轻时,时常对这样的事感到疑惑:加入某个党派,本是个人自己的事,可党组织总要动用人力、耗费物力,去调查这个人的“六父六母”,如果这个人的某个亲戚的成分不妙,往往给他的入党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被拒绝加入某个党派。
现在终于明白,这样做是有着优良的传统的。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的,尤其是家庭成员的影响,亲戚的影响,家族的影响;而且这样的影响是根深蒂固,很难消失的。曾有一位网友对我说,她的父亲说话非常啰嗦,一点小事也可以唠叨半天,她非常讨厌,常不愿呆在家里;可有一次,她与朋友坐车远出,为了防止朋友晕车,她竟然唠叨了近三个小时,事后连自己也惊讶不已。原来,“唠叨”也是“遗传”的。
所谓的“门第”,不仅指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更是指这户人家的道德传统与文化传统。我们常说的“书香门第”,就是指以诗礼传家的、有文化有地位,有着浓郁的书香的气息,有着传统的道德教养的人家。人们所说的“暴发户”,无疑是对经济上突然崛起,文化上却异常贫穷的人家的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门第”相差太大,是指道德与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差别,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两人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的矛盾,有些甚至难以解决,因而,“门第”在婚姻中还是需要考虑的。至于入党,那更要慎重了,(尤其在战争年代那残酷的岁月里)对党的忠诚是最重要的,如有内亲外戚成份不太妙,易受这个亲人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存在对党不忠诚的可能,所以,这样的调查也是有必要的,是对党的负责,也是对本人的负责。(不过,现在已不需要这样浪费人力物力了。)
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君子,是集几代人的智慧与恩泽而诞生出来的;君子的仁德也会经后人的传递,一代代地泽延下去的。正如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川流不息,渊澄取映”。意思是,君子的仁德,不但使自己受人敬重,还能延及子孙,像长江大河奔流不息;也会影响世人,像碧潭之水清澄照人。或许可以借用现代基因的理念来解释这种社会遗传,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来自先祖的道德“基因”,有的呈显性,有的呈隐性;有人道德“基因”多且强,有人道德“基因”少又弱。一个家族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忽然想起了孔子,想起了统治中国整个封建社会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儒家思想。
《史纪 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写了这样一段话: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生了重病将要去逝,告诫他的嫡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孔子先世始祖是商汤王)的后代,孔子的祖宗孔父嘉,在宋国被华督杀死。孔父嘉的曾祖弗夫何,本是宋泯(“民”下有“曰”,打不出此字,以“泯”代)公的长子(应继位),他却把国君之位让给他的弟子炀公。到孔父嘉的父亲正孝父时,连续辅佐戴、武、宣三公,所以叫‘三命’,地位也越来越尊贵。因此在鼎上刻上纪念性的铭文,意思是,正考父多次升迁,愈益谦恭。从偻(lōu)到伛(yǔ)到俯,腰越弯越低。走路沿着墙,不走路中(以示恭谦)。用一个鼎煮饘(较浓稠的粥),煮粥充饥,来养家糊口。’他的恭谦到这样的地步。我听说圣人的后代,即使不在当世,一定有显达于世的人。如今孔丘年纪小但很好礼仪,不正是那个显达于世的人吗?我将要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由此可见,孔子的出现也是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的,他是祖先道德“基因”与文化“基因”的集大成者,他是“川流”中的巨流洪流。
孔子周游列国,向诸侯游说“王道”,自己也身体力行,虽然终未能让“王道”盛行,然而,他的“王道”的政治理想,他的儒家思想,成为那个时代的最重要的“显学”,像澄潭的碧水一样映照着世人的心肺,也深深影响着其他学派的思想观点。
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又大兴私学,以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内容,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个。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其后的二千五百年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之一,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据说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也许是周兴嗣对孔子一生的总结陈词,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经典小结。
当然,如后人不珍惜先祖遗产,那本该得到泽延的道德与文化传统,也会象河流一样,越流越小,直到干涸,消失,也会成为一潭死水、臭水。世界上有不少的古代文明,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早已被黄沙掩埋,如今只能从残篇断简中了解一星半点那时的盛况。
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品德高尚的君子的恩泽,一般只能延续至五世;五世中如没有出类拔萃之人承继延续,那么,君子的恩泽也就消失殆尽了。以前曾分析《红楼梦》的世谱,从贾家封侯起,至贾兰、贾蓉一辈正好“五代”,贾侯的恩泽也就“式微”了,正如曹雪芹所说,“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至于高鹗让贾兰高中举人,以延世泽,那不是曹雪芹的本意。
尤其到了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商品日益丰富,而社会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翻开报纸,打开网站,沉渣泛起,丑态百出,令人触目惊心。泽延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与道德传统,让中华文明的江河波澜壮阔,永不停息,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请记住----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进行思想修养,时时反省,才能“德建名立”;
一个家族,只有一辈辈人不断地修养道德,清除沉滓,才能矗立高贵的“门第”;
一个民族,只有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文化道德传统,不断地清除“毒瘤恶疮”,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附《千字文》原文: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