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3-28 14:36 编辑
完美的追寻
----《千字文》解读之四十二
文/西楼雪
古语云,“行文看结穴,为人重晚节”,意思是,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主要看他的结尾部分是否强劲有力,是否含蓄隽永;一个人的德行是否高尚,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的晚年(及关键时刻)是不是能守住志节。
《礼记 檀弓》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子病重,躺卧在床上,已到弥留之际,学生乐正、子春坐在床前,儿子曾元、曾申坐在脚边,一家童坐在墙角举着烛火照明。家童看了看曾子躺卧的床席,惊讶地说:“席子花纹华丽、质地上乘,是大夫您使用的吗?”子春赶紧喝道:“住口!”但昏迷中的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大叫一声:“啊?什么?”家童不知厉害,又重复了一次。曾子说:“说得好。这是鲁大夫季孙送给我的,我确实没有资格使用这样美的席子,现在我没有力气换掉它。曾元呀,扶我起来,换掉床席。”
曾元说:“您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乱动,只要你能熬到天亮,我就来换掉它。”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家童呢,君子爱人用美好的德行,小人爱人是用姑息过错。我已到了这般田地,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合于‘礼’的规定而死去,这是最好的结局了。”大家只好扶起曾子更换席子,然后再把他扶回到床上。曾子还没有被放安稳就已经去世了。
今天看来,为换一条席子,而把自己的性命送掉,曾子的做法令人不解。然而,从封建的道德看来,曾子的做法是正确的,是令人赞赏的。古代的读书人(儒生)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德行,孟子提倡“不受嗟来之食”,朱熹等人也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在曾子看来,席子虽小而逾“礼”之过甚大,人的品德重于生死。他在弥留时刻还遵守“礼”制,确实是遵守封建道德的楷模,确实是“为人重晚节”的典范。
曾子在《论语学而》中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讲孝道,既要谨慎地注意自身的修养,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也要怀念祖先、孝顺父母;这样做人,就厚道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好转了。也许正因为“慎终追远”,“坚守晚节”,曾子才为后人所广泛纪念吧。
一生追寻完美的德行,或许是古代读书人(儒生)活着的理由。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笃,指马跑得很慢,引申为厚实,硕大。“初”,一件事的开端。“终”,《说文》解释为:“终,球丝也。”引申为“终了、结束”,与“初”相对。“诚”,确实,实在的意思;“宜”,应当,应该的意思。“令”,在这里与“美”一样,都是美好的意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个厚实硕大的开端固然不错,能够始终像开始一样努力,则更加难能可贵。
初看,这两句话讲的是做事的原则。大多数人做事,虎头蛇尾的很多,开端时决心很大,但没有几天,热乎劲就下来,再遇到困难,就产生了畏难情绪,逃躲就成了常事,“烂尾楼”就出现了;即使能坚持到最后,也往往是草草了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筑九仞的高山,往往因为少了最后的一筐土,而没能成功,“事几成而败之”。只有“慎终如始”,才能“则无败事”。
这两句话也告诉我们,做事要特别重视两个字,“笃”与“慎”。事情开始时,要做到“笃”,即要慢慢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厚实”、“硕大”,为后面的“高楼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开始一味地讲究速度,不做好充分的准备,那肯定会影响“整个大楼”的质量及最终的速度与高度。练武者都知道,“马步”没蹲好,下盘就虚弱,功夫根本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事情终了时,要做到“慎”。俗语说,“船到岸,不要乱”。是提醒人们,船将要到岸时,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往往会手忙脚乱,有的急着上岸,有的想着上岸后的事情,就是忘了船还没停稳,人还在船上,这就很容易发生人落水、船颠覆的事故。所以,事情将完结,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乱了心态,乱了秩序,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最后的工作。
深看,这两句话说的是做人的准则。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个春秋,好歹要给后人留下“追思”的理由。作为封建道德的践行者们,最希望留下的当然是能被后人广泛赞美的高尚的德行了,所以无人不重视自己的品德的修养。“笃初”与“慎终”,恰是修养的关键。当然,“初”与“终”都要“笃”,都要“慎”(这是互文的一种手法,而非单指)。
“笃”,就是要修养品德,为人宽厚,胸襟硕大,很宽容地对待别人的过失,不斤斤计较于自己的私利。“慎”,就是身处滔滔欲海,谨小慎微,洁身自好,不被“路边的野花”所诱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样的人才“诚美”“宜令”。到了晚年,要向曾子学习,从细小的地方做起,谨慎地注意自己的操守。尤其是到了人生的关键时刻,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有时,“一俊遮百丑”,虽然平时默默无闻,或曾因一些小过失,为人所不齿,然而一件惊世骇俗的义举,会让人流芳百世,如除“三害”的周处,如“一鸣惊人”的齐威王。有时,“一失足成千古恨”,虽然平时口碑甚佳,为国家为人民立过功,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因一步走错而“晚节不保”,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如吴三桂,如洪承畴,如汪精卫等。
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做到“笃初”与“慎终”,那样,事才能圆满完成,人才能流芳百世,德行才会被后人追慕。
附《千字文》原文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