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和则天下兴——《千字文》解读之四十八

2349人阅读  10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9 10:48:3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4-9 10:49 编辑

和则天下兴


----《千字文》解读之四十八


文/西楼雪


    直到今天,我才突然明白,清朝乾隆皇帝喜欢古今第一大贪官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和珅是他的汉族教书先生起的汉名),关键的原因在于和珅姓“和”。其理由有三:

    其一、清朝人特别喜欢“和”字,乾隆皇帝尤其喜爱。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在明朝建成时,分别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嘉靖时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入主紫禁城后,在顺治二年即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是天道之和,“中和”是地道之和,“保和”是人道之和。“保和”就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以“保和”为殿名,就是提醒统治者要重视自己的行为,时刻不忘一个“和”字。努力做到“保和”,从而达到“中和”,最终达到“太和”,复本归元,使清王朝永远昌盛,万世不易。乾隆曾分别给三大殿题写扁额,“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可见其对“和”的深刻的认识,对“和”的特别的喜爱。身边有位姓“和”的大臣,时时有“和”,事事能“和”,处处是“和”,乾隆“和”乐而不为呢?

    其二、乾隆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治国上讲究“宽严”协和,用人上讲究“阴阳”调和。乾隆知道,满朝的文武大臣中,既要有刚正不阿、敢劝敢谏、严守律法、一心为大清的忠臣良相,又要有奉迎拍马、巧言令色、善于钻营、一心揣圣意的猾臣伶官,这样,朝廷之上才充满矛盾,充满生机,充满趣味。否则,无忠臣,国将亡;无猾臣,君将乏。所以,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特别擅长揣摩圣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的和珅,自然有他的一席之地。也正因为乾隆皇帝的臣子形成忠奸对立、诚猾相对的两派,相互攻击,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其三、乾隆在生活上也讲究“阴阳”济和。皇帝位居九重之上,也是很寂寞的,整天面对着军国大事,岂能不困乏烦躁?然而,有了和珅,生活不再枯燥,他能逢迎,会拍马,想皇帝所想,急皇帝所急,搜来奇珍异宝,寻来奇闻轶事,以博乾隆一笑,让乾隆皇帝在生活上充满乐趣。乾隆如少了和珅,阴阳不和,又怎么能在位六十年,享年八十九岁呢?

    可惜的是,和珅未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把“和”字上贯彻始终,贪污受贿,大肆敛财,已致“国库”不如“和家”的“大不和”地步。因此,乾隆去世不久,和珅就被嘉庆下狱赐死。民间有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以被下狱赐死的方式,使大清国的国力达到了另一种“和”。

    “和”,有好几种读音,本文中读“hé”。本文中的“和”,有好几种意思,如:和谐、和顺、平和、和睦、适中、调和等,笔者以为,“和”的核心意思,是“平衡”。让事物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就是“和”,这种“和”是符合自然之理社会之理的。这种“和”(平衡)是动态的,是相对的,世界正处于“和”与“不和”的微妙之中。和则天下太平,百业兴旺;不和,则祸乱频仍,百姓遭殃。

    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使社会“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因此,“和”是最值得珍贵的。中国文化千经万纶、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和”字。

    孔子的后代子思在《中庸》一文的开篇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称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通贯天下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地,天下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发育了。这段话中,子思强调,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同样,一个国家之所以兴盛,一个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了中和之气。

    宋朝范仲淹曾赞扬滕子京的功绩为“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中的“人和”指的是百姓和乐,也就是社会和谐,家家和睦,人人和气,个个心情快乐。当然范仲淹有一定程度的夸张,然而这句话正道出了当时所有人的社会理想。在这样的“人和”理想社会里,有谁不开心到老呢?

    《史记乐书》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意思是,天地有阴阳调顺而生万物谓之和,天地有日月山川、高下殊形谓之节(等差)。音乐调和情爱,礼仪区别贵贱等差,所以说大乐与天地一样和,大礼与天地一样节。因为有了和爱,所以百物滋生而不失其养;因为节度,所以报施天地而祀天祭地。“大乐”追求的是“和”,只有与天地相和,与社会相和,与人相和的音乐,才能流传于天地,和风细雨般地滋润世间一切事物。其实,用现代音乐的理论来看,美的音乐就是讲究一个“和”字,音与音的和谐,节与节的和谐,器与器的和谐,音乐与人心的和谐,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等等。

    人人都希望益寿,从中医的观点看来,延年的最佳方法,莫过于让身体处于“和”的状态,使心、肝、肺、肾、脾“和”为一体。所以老年人养生,要记住一个“和”字,做到心无羁绊,怡然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率性而为,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让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那么“和”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和”,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依,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社会以和为贵,家庭以和睦为要,待人接物以和气为旨……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上和下睦”。这里的“和”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即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本句的意思是,上下之间要和睦相处,一团和气,这样天下才安宁,国运才昌盛,人民才幸福,生命才延长。

    所以,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的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

    所以,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型文娱表演的主题,就是一个“和”字,以突显人民和乐,运动和顺,中国和畅,世界和平。
   
    附《千字文》原文:
“上和下睦”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本帖评分记录金币 收起 理由
苏泰剑滨闻 + 1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9 11: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4: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黄桥的蜘蛛 发表于 2011-4-9 11:08

谢谢支持!问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9 21: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gsg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10 18: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和”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核心基础。国家要和平,社会要和谐,人民要和气,家庭要和睦。一句话和为贵。谈何容易,在人们两只发红的眼睛,都盯着钱的时候,“和”从何来,那只是一种永远的追求和理想。
      老百姓就相信这句话啊,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人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12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我查看了一下,凡带"和"字的成语大多皆褒义。
"和"与"荷"同音。据说渍溪胡家祠堂的门饰上大多用荷,据此有人推测,此是胡提出"和谐"治国理念的出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23: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gsg 发表于 2011-4-10 18:08
“和”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核心基础。国家要和平,社会要和谐,人民要和气,家庭要和睦。一句话和为贵。谈 ...

老先生说得妙极了!{:soso_e16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23: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苏泰剑滨闻 发表于 2011-4-12 22:04
我查看了一下,凡带"和"字的成语大多皆褒义。
"和"与"荷"同音。据说渍溪胡家祠堂的门饰上大多用荷,据此有 ...

噢,有这样的来历呀!妙也!问好苏先生!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4-14 12: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和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不仅在于顺,也在于疏理,通达,才能上和下睦。学习并问候西楼老师。{:soso_e177:}
帖子试着回复了几次,都是写了一半就退出了浏览器,但愿这次能成。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4-14 12: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和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不仅在于顺,也在于疏理,通达,才能上和下睦。学习并问候西楼老师。{:soso_e177:}
帖子试着回复了几次,都是写了一半就退出了浏览器,但愿这次能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