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西楼雪 于 2011-4-12 20:25 编辑
“尊师”的奥秘
----《千字文》解读之五十
文/西楼雪
周兴嗣在《千字文》中说,“外受傅训”。“外”,与“内”、“入”相对,这里指家庭之外,家族之外。“受”,接受的意思。“傅”是师傅、师长、老师的意思。“傅训”,就是师傅、老师的训示教诲。本句话的意思是,在外面要接受师长的训示教诲。
古人对老师是敬重的。在祭祀时,常看到“天地君亲师”这样的祭牌,可见,古人是把“师”与“天地”(主宰一切)、“君”(皇帝)、与“亲”(父母)并列在一起祭祀的,“师”虽然排在最后,但对师所具有的巨大的文化传承功能给予了最充分的肯定。春秋末年左丘明在《国语》中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在这里左丘明没有提到“天”和“地”,仅着重说明了“君”、“亲”、“师”三者的意义,正所谓“民性于三,事之如一”。这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民众对师长的尊重感激之情,体现出古人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周兴嗣的这句话也准确地表达了“师”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为了能在“外”生存,在社会上立足,光耀门楣,就要虔诚地拜师学习。一旦离开了家,离开了家族的荫护,走进社会,来到“外”面,更要不断地拜师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周围的任何人都有好于自己的地方,要虚心地向人家的优点看齐。即使圣人孔子,也要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学习,以丰富学识,提高素养。
“受”,或许是古人认为的最正确的学习态度了。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无论授教的态度是否恰当,无论“训示”的内容是对是错,无论老师是在表扬还是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还是暴风骤雨,都要先接受下来,然而再“反刍”、“怀疑”、“思考”、“去芜存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错误的抛弃,把正确的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要做到这一过程是很困难的,能这样做的人都能学有所成;而全盘接受的人只是书袋而已)。学生不可故意违逆老师,更不可当面顶撞老师,要在内心尊敬老师,完全地接“受”老师;如反对或顶撞老师就是“大逆不道”,就有被清除出师门的可能。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曾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未敢出一言以复,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从这一段中可看出学生的“受”的内涵吧。
古时,朝廷中往往有“少傅”“太傅”“少保”“太保”“少师”“太师”等一些衔职,这是帝王为自己或太子的老师所设官职,朝廷中还有“博士”、“硕士”等官职,这是对太学中老师的尊称。周兴嗣在本句中使用了“傅”字,也是表达了对老师的敬重。笔者以为,“傅”与“父”谐音,师傅就是师父,称“傅”,含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意思。民众对老师的尊重可见一斑。
其实,自古至今,人们对老师的敬重是有着巨大的落差的。
远古时候,各部落的首领(包括三皇五帝)都是当时的民众的老师,他们教给了民众造房(有巢氏)、取火(燧人氏)、稼穑(神农氏)、治病(神农氏)、养身(尧舜)、记事(仓帝)、治水(大禹)等本领,留给了民众团结、互助、仁德、诚信、慈爱、敬孝等品德,使民众从茹毛饮血走向刀耕火种,从野蛮走向文明。正因为这些卓越的功绩,他们受到了部落民从的拥戴,成为大首领,成为“皇”,成为“帝”,千百年来他们才受到炎黄子孙的无比的敬重。
然而,自春秋末期孔子兴私学以来,老师(塾师)渐渐地成为一种职业,“教学”也在无形之中变成了一种特别的商品。私塾中,老师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学生给老师一定的“束修”“馆费”,“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商品交换的过程,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也渐渐地打了折扣。学生对老师的外表上的敬重,往往成了一种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所以,当学生学到知识,走出了私塾的大门,对老师的外表的尊敬也成了一种世俗的礼节,当年的师生情谊渐渐地遗失在风中。
隋唐兴科举后,考生们一旦登科,更是把以前的塾师扔在一旁,改称这一科的主考官为恩师,自己因成为他的门生弟子而自耀。在封建官场上,师生关系也往往是互相提携的理由(当然也可能成为致祸的根源),所以尊重老师也是提拔耀升的捷径。此时的尊重老师成了敬重权力的遮眼法。
或许,有人会这样来辩解。古时,“师”有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主要是讲解“经典”,教授书本知识,是低层次的,“商品交换”的味道浓厚,私塾中的老师多为“经师”,具有“工具性”。“人师”是教品德行为的,主要是通过“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人师”是高层次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考生登科后,主考官们就成了考生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对该考生今后的仕途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他们是“人师”。那时的尊师,尊的是“人师”而不是“经师”。学生对“经师”常常遗忘,对“人师”终身感激,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私塾中的每一个老师都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们竭尽平生所学,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大厦,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给学生打下道德的底子。说他们不是“人师”,惟一的理由就是,私塾中的老师,都是科举考场中的失败者,以他们为“人师”又如何能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呢?
千百年来,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老师教出来的,“天下状元秀才教”,然而,有谁把当“塾师”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的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不是科场得意者的沾沾自喜,就是科场失意者的自我安慰。只有屡试不第,穷困潦倒之人,才会放弃科举之途,极不情愿地在私塾中苟且自己的一生。
秦汉以来,内心的敬师已很少存在,表面上的敬师掩藏了“商品交换”“敬重权力”“敬重地位”“敬重科举”的奥秘。另外,古时的“尊师”是说给下层的民众听的。他们大多是文盲,在文盲的眼中,文字知识是神圣的,是文明的载体,是凌驾于其上的精神重负,而老师是作为文字知识的代表存在的。让民众尊师,既让老师能有一点点自尊来安慰自己,又能愚弄民众,使民众安于贫贱,以求得统治的长治久安。其用心不可谓不苦。连韩愈都在《师说》长叹一声,“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尊师”的内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老师获得了自己应该拥有的地位,尊师,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最有力的武器。然而,当中国的基础教育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之后,“尊师”也悄然变了味儿。
附《千字文》原文:
“外受傅训”
(《千字文》系列解读文章正处于修改中,敬请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西楼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lou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