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永远的记忆(吴曾荫)

6464人阅读  1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26 12:29:20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hongshi 于 2013-12-26 12:37 编辑

永远的记忆
55届校友  吴曾荫
    说起黄桥小学,不能不说一说她和我家的相关因缘。到现在为止,我们家连续有四代人在黄桥小学读过书,最早的是我的父亲,他于1927年进校,以下三代即我与弟妹们、我的女儿、我的孙辈们。如果往前再追溯远一点,则还有一段历史渊源可说:大家都知道,黄桥小学的校址原是弥陀庵,而最早在弥陀庵创办的学堂是丽黄书院,后改为丽黄初等小学,我的曾祖吴铁珊、叔祖母高德华则分别在丽黄主事和教学多年。对于黄桥小学,我总觉得特别亲,应该也有这方面的直接原因。
    一九四九年我进黄桥小学读书(当时的校名叫黄桥模范小学),毕业后去苏州读了初中与高中。所以,黄桥小学是我在家乡唯一的母校,对于她,我有着永久的记忆。
    过去我家就住在黄桥小学的斜对门,从家里出来,只消走一分钟就可到校。至今还记得上学的第一天,母亲像过年一样给我穿了双红色的虎头鞋,将我送进了学校。那时黄桥小学的房屋布置,大体上就像一个写得不太到位的“目”字,北、西、南边各有一排平房教室,东边是校门、门房及食堂。走进校门迎面的一进是原弥陀庵佛殿的老房子,高高的屋檐下挂着“大礼堂”的横匾,后一进通间平房是教师办公室。北排教室中间有腰门,此门外面有一块面积仅亩许的空地,是学生做早操与上体育课的操场。走进校门就能看到朝南的墙壁上用很大的美术字写着要求学生的操守标准:“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
    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学校真是既狭窄又简陋,但是,当年在我这个初进校门的六岁小孩的眼中,这个学校却是了不得的大,而且同学又了不得的多,初进学堂的感觉确实是了不得的好。上学后最稀奇的事情是每天清晨的升国旗,因为升旗是要吹洋号的,至今还记得当年吹号的两位高年级同学的名字一个叫刘国材,一个叫朱士英。在他俩的号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恭立在旁的数百名师生员工一片肃静,在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头脑里便默默的记着老师的教导:要做好学生,首先要爱祖国。
    每天的晨会也是同学们所喜欢的。早操后同学们列队集中在大礼堂西边的空地上,聆听站在大礼堂高台阶上的老师对大家训话,其内容一般是以表扬同学为主,如哪位同学拾到钱或物及时送到了办公室;哪位同学将身体不适的同学驮送回家;哪位同学经常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等等。而对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则在晨会的一开始便重点宣讲。在我的印象中,进校头几年老师讲过不少关于抗美援朝的战斗情况,如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击落了美帝戴维斯王牌飞机;我们泰兴的英雄杨根思在平津湖战役中拉响爆破筒冲进敌群与鬼子同归于尽;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碉堡的枪眼为战友的进攻冲锋赢得了时间,还有罗盛教、邱少云、上甘岭战役等等。通过这些让人刻骨铭心的英勇光辉事迹的宣讲,老师对同学们进行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上了爱国爱人民的烙印。  
    感到最开心的课目是音乐课。那时学校还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上音乐课时便全班集中在大礼堂的西北角,那儿有一架风琴,老师一边弹风琴一边教唱歌,而我们也不像上国文课、算术课时那样必须专心致志思想集中,只要放开嗓子吼就很痛快。在母校学会了许多歌,至今未忘的还有《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二郎山》、《数九寒冬下大雪》、《光荣服兵役》、《姐在堂前整嫁衣》等好多首。在学校学会唱歌是有用武之地的,那就是在学校召开大会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同学们在操场上坐下后,班级之间便会互相拉歌,每班都有自然形成的“啦啦队”,本班唱过之后便“啦”别的班唱,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好不热闹。有一回拉歌结束后会议正式开始,是校方邀请的全国劳动模范谢辉给同学们作报告,介绍了毛主席几次接见他的详细情况,并将他的模范事迹作了讲述。在报告中,他特别勉励同学们要刻苦学习功课,从小养成爱科学爱劳动的好品质,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解放初期,国家经济尚未恢复,学校很穷,以致于课桌不敷使用,我们一、二年级的同学是要自带方凳和小凳各一张,要到三年级才能用上学校的高桌凳。在那种困难条件下,将“爱护公共财物”作为学生的品行标准之一来强调,也是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忘不了母校,更忘不了母校的老师。王克勤、严鸿勋老师教过我的算术;王翠霞、朱相国、陆菊生老师教过我国文;何慧玲老师教自然;周松山老师教地理;周松涛老师教历史;吕正川老师教美术。还有一位担任我们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胡淑萍老师,当时也就二十岁上下,是学校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位,梳着两条不太长的辫子,身穿当时最流行的列宁装,特别精神,特别活跃,凡是学校有重大的活动,总是她负责指挥、引领,安排各班的队伍,并指挥大家唱歌。也许是她身上那独有的大孩子气的缘故,同学们与她很是亲近。光阴飞逝,如今胡老师已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了,作为学生,我祝愿她健康长寿、永远阳光!
    陆菊生老师是我们六年级南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与我有着深厚的师生情缘。或许是由于我在班上年龄偏小,平时又比较听话,从不违反纪律,而且成绩也算优秀,因此得到了陆老师的喜欢,他时常把我叫去办公室,对我进行作文辅导,另外,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汉字书写的笔顺、成语典故的出处、修辞方法的技巧等常识,都为我开过“小灶”,使我受益终身。我1955年毕业离校后,陆老师还先后担任过我的两个弟弟、三个妹妹的班主任,如此的机缘巧合。陆老师曾风趣的对我说过:“我是你们吴家兄弟姐妹六人的班主任专业户”。上世纪七十年代,陆老师调往过船中学执教高中语文,八十年代初期又转行调到泰兴烟酒公司在教育股工作,与我有了不少工作上的接触机会(我的工作单位当时隶属于烟酒公司)。1989年退休后,他活跃在泰兴县老年大学,继续发挥余热。我与陆老师最后一次见面是前年初夏的一天,我与小女儿一同到泰兴龙河湾他家里去探望他,顺便将拙作《中国名镇黄桥印谱》呈送给他,请求诲正。那年他83岁,身板硬朗,步履矫健,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声音依旧是那样的洪亮,我们畅谈了将近三个小时,十分愉快。临别时还相约以后到黄桥见面再叙师生情缘。令人哀痛的是,不多久竟听到了他不幸故世的消息,悲切之情,何可言表!陆老师虽然远走,但在我的心里,永远留着他的位置。
    2013年将迎来黄桥小学建校110周年的盛大庆典,作为一名年逾七十的老校友,我闻此喜讯,也为之欢呼雀跃!丁庄泉校长嘱我写篇回忆母校的文字,于是东拉西扯,草成此篇,虽无多大价值,却是我对母校永久的记忆。
    吴曾荫简介:
    经济师,1943年生于泰兴市黄桥镇。1949年至1955年在黄桥小学启蒙。1956年考入苏州虎丘中学读初中,1959年至1962年就读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毕业后在黄桥区孝廉小学和泰兴县大元农业中学任教。1964年进黄桥烟丝厂工作,任会计、厂长各二十年,2004年退休。现为中国烟草学会会员、泰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黄桥古风书画社副社长。其篆刻作品集《中国名镇黄桥印谱》于2007年由广陵书社出版行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2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12-27 08: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