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新四军苏中根据地是如何在日据区坚持下来的?

860人阅读  2人回复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3-23 16:38:06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分享到: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黄桥的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黄桥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萨伊 于 2021-3-23 16:39 编辑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我一直以为黄桥是在淮河流域。因为抗战期间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在。结果今天看了一下地图,黄桥居然就在长江以北20多公里的地方,距上海和南京都只有一百多公里,距泰兴和靖江只有20来公里。完全就是在日占区的心腹之地。


而且这一区域不仅有我们的新四军苏中根据地,还有大量的国民党部队,光黄桥战役国民党部队就出动了三万人。感觉日军对这片区域不怎么重视啊......


图片




水寒2014:中国派遣军40年以后长期不到60万,其中七八万还在广东,长江流域也就30多万人,延长江分布,至始至终从来没形成过完整的战线,我一直就说过,在抗日战争中,军事意义微乎其微。


里德尔:时代不同了,还想像八国联军时代那样出动几万洋兵就征服中国中央政府已然不可能了。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但沿江主要城市肯定是要占领的。泰江与靖江,离黄桥只有十多公里,就算是纯步兵部队,也可以朝发午至,或者夜发朝至。只要组织一次联队级别的扫荡,咱们肯定顶不住。想不到日军居然连这点力量都组织不起来。


图片


春秋笔法:日军也不是没有占过黄桥。只不过机动兵力一调走,就又被四爷端了据点。
ssn-19:联队级别,在那里,常驻的蝗军连大队级别也拿不出,如果不是从别的地方东拼西凑,常驻的兵力最多只有加强中队。


必然王国枢密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我外公从八路军调入新四军,在黄克诚将军麾下作战。最艰难的时候,白天便装散入老百姓家像一家人般生活,有任务时则重组建制外出作战。后来能和日军顶住牛了,就好多了,甚至还过江到苏州的新四军干校参加学习。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问老爷子好。新四军能和日军顶牛,大概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wer008:39年初,中央指示新四军进军苏中建设抗日根据地。但直到40年6月陈粟过江才开始主力进入这一地区。相比其他地区已经很晚了。


所以皖南事变很恶劣的一点就是,打断了这一进程。从时候苏中根据地的发展来看,脱离顽军力量强代根据地建立苏中根据地,的确是更好的选择。而项叶等人因为各种冲突导致这件事延后,极大削弱了我军进入苏中的力量。尤其是那几个红军团的损失,太可惜了。


40-41我军进入这一地区之后,然后就是41-43,尤其是41-42年的反清乡斗争,这一时期是日伪力量深入到乡村,斗争形势最严峻的时期。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到42年年底开始,敌人的清乡运动难以为继。我军就开始大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收日本人抗日捐啊,飞马牌香烟卖到上海南京甚至重庆,甚至去上海雇佣商船(不是小木船)运货到苏北我军港口。


200-18-8:占领了大城市,单靠跟周边区域的经济往来也能产出相当的利益了。


ken28_chen:发达地区好赚钱啊。


明白装糊涂:那是当然。以前看过一个纪实文学。抗战中后期,日军即便是占领区的高级将领,也不怎么“找事做”。


怎么说呢。按照文中说法。只要不是直接能用的军用物资,日本商社去根据地采购运出,又或者运进去(哪怕是西药),都不会往死里卡。当然,上下打点喂狗的还是要出的。武汉司令部的将军,特高课的军佐,伪军警备队的军头都是有份的。到了根据地也要按章纳税,议价评价的。而日本商社从根据地采买来的物资,比如稻米、腌鱼之类能直接供给部队的,也会被日军集中采购。后来慢慢发现,这种采购和经济交往放行收税,比下乡去抢还更划算(死人,抚恤,物资消耗,医疗救助)。


里面有个小故事,说是日本一位地矿专家考察的时候(有一个班的伪军+日军混编护卫)被游击队抓了要公审枪毙。他夫人哭哭啼啼在司令部折腾,要武汉驻军去营救,将军没办法问了一个平素就瞧不起的老油条少佐。他的回复是“阁下如果想悄无声息解决这件事,批5张特高课备案的商民证,然后我和那边联系”。当时将军就想跳起来发飙。少佐非常平静地回答“将军阁下,这5张商民证怎么回事,特高课宪兵队那边非常清楚,他们不会乱来。而且里面有3张是给他们拿去给自己的关系人的。另外司令部经理处会因此得到更多额外的配给。”


其实基层部队,占领区直接领导这些,抗战中后期日子过得很悲催。


要物资,本土运过来总是不够。依靠伪政府征发,算了,还不如自己去抢更有效率。抢呢,还不如走私,不过就是交2次税。我皇军的面子,四老爷是不给,伪军黑帮地头蛇混混恶霸敢不给么 !!!


只要和四老爷达成“经济贸易税收流通”的默契,养几万皇军吃饭偶尔还打个牙祭,算个P大的事。所以,51号兵站这种单位,也就是涉及军用物资才会被穷追猛打......走私民生物资的商贾,从来就没断过,谁敢多事就用现大洋砸死他。


当然,必须要认清的是,这种“默契”本身来自于新四军对日本占领军的有效抗击。


节饮缩食加菲猫:这个事回答了大多数关于为什么日本兵后期不热衷扫荡和“老实”的疑惑,原来是当将军的亏本,当军官的捞不到功劳,当士兵还要丢命。还不如得过且过。


和意呆利宁可向塔利班交钱也不扫荡的做法异曲同工。


merjan:可以看新四军丛书中的《苏中抗日斗争》,史稿,回忆文章,文献,组织沿革,参考资料都有。


nanwangguoqu05:当时靖江泰兴都是有独立团的。


老驴:苏北的经验,鬼子但凡晚上不能回据点宿营,那个据点就会有可能被四爷点了。我外公就参加过一次,在据点外面堆草料,浇点煤油助燃,煤油味儿一飘出来,留守的二黄(伪军)就投降了。如果是有鬼子的据点就真的要点火烤猪了。


rottenweed: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苏中反“清乡”战役漫长而艰苦。苏南更是损失巨大,野战部队被迫撤出。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个人理解吧,苏南皖南本是一体。皖南事变导致苏南独木难支,整个抗战局面被严重破坏。


rottenweed:我觉得可能还是日军实力在苏南强到了一个程度,就像在冀中一样。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是没办法在这里维持基本根据地的。两地都是到1943、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之后,才重新建立起根据地的。
merjan:别把顽军不当干粮。任何新四军的书都要强调,新四军面对的敌人除了日伪还有顽军。国民党军队在苏南群众基础很好,而且容易得到后方接济(可以打持久战,消耗战)。共军全力也许能一战而胜之,但成天和顽军打也不是个事啊,不但消耗大,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苏南很多决策都要考虑顽军。18旅从苏常太澄锡虞一带撤出之后,全面恢复要等到渡江战役之后了。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如果没有皖南事变,我们的鄂豫皖湘赣根据地连成一片,那就有两千多万人口,约15万平方公里的根据地作依托,在苏南咱们也有实力和日本周旋,甚至还能打几场硬仗。


可惜啊!!


面如冠玉康玄烨:一师打仗多,2师干部多,3师人多,4师马多,5师吃苦多,6师文人多,7师钱多。


皖南后重建,41,42基本都在打,这时基本为了生存。反清乡、反围剿,7战三仓,5战丰利都在那时。43年慢慢维持僵局。44年随着局势改变就反攻,主要打了车桥、南坎等战役。随后苏中基本稳固,10月份就张罗着大部队渡江南下开辟苏浙军区了。


明白装糊涂:回答楼主的提问。其实就是日军扩张的实力到了极限。


客观原因:中国普遍的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工业化国家的军队在城市-正规交通线-城市以外的地区无法实现有效占领。中国当时的城市,也更多是消费型城市,没有什么制造加工能力。只能算巨大的居民点。


造成事实上,华中日军只能靠着长江航线-铁路长期存在,再分散一点就做不到。每次扫荡、清乡后又无法常驻,还是会被“赤化”。而扫荡,清乡本身对军队、伪政府、军管的压力和消耗又是巨大的。和土鳖搞明面的军事对抗,暗地里的间谍战情报站更是没半毛钱好处。最后就是“吃饭的有余,打仗的不行”。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这一点我也有些不理解。


日本是个穷逼帝国主义。但在侵华战争中,在贫困的华北内陆地区,比如河南、山西等反而投入了大量兵力。这些地区不仅经济较差,就算掠夺的资源也因为运输问题利用率极低,反而还要面临严重的补给问题。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都值得日本投入更多的兵力。结果日军在长江中下游兵力不足,在华北反而大打出手。只能说是自取灭亡。


节饮缩食加菲猫:华北共军也强啊,日军不投入重兵,不说共军的发展,就是河南数十万果军也会抢地盘,日本占领区搞不好就被割裂了。而且北方地势地形相对有利日军重兵集团的机动。南方水网地区,扫荡围剿累得多吧。


上古生物索顿河马:35年后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稍微用心经营一下,哪用得着派出几十万部队去占领。


只能说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局势就是推石下山,只能不断扩张。谁要想缓一缓,就准备迎接天诛吧。




明白装糊涂:华北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粮田。日本如果不占领,就会成为八路的温床。在这个温床上八路能孵化出上百万的军队。


现在回顾,日军占领的实用价值的目的,其实就只是让TG无法使用华北。


类似的情况还有美军的阿富汗战争,战争的原始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俄罗斯和中国都不能“利用”阿富汗。


morningbear:推动关东军入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华北的炼焦煤和棉花……


jiushfgsdo:华北好歹还有煤铁等战争资源,江南能提供什么战争资源吗?当年因为TG打赢三大战役搞得上海滩缺煤缺棉花,还得几个资本家写信求太祖给发货。蝗军哪有那么大的脸面?


淮右狷介生:抗战时期,我外婆的大伯在新四军第四师泗五灵凤独立团做财务工作。当时,皖东北根据地的抗日军事斗争主要展开方向就是京浦线沿线。该团活动范围,距日伪军所控制的车站、机场及汪伪安徽省政府所在的蚌埠城区只有50公里左右。


予凡:陶勇带四团最早就是进入天长六合仪征扬州建的苏皖边区,就跟南京隔着条江而已,听我奶奶讲当时日军留守天长的可能也就几十个人,任何事情都是从扬州出动,说明当时日军龟缩大城市很严重。


猎犬老豹: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容易,本地不少镇、村居委会就是抗战期间烈士命名的,比如我工作第一站那个镇,就是方强烈士命名的。


看当年海权社做的一个视频,后来四爷搞出了翻边战术,也就是换家战术,才缓下来。
青春的尾巴:楼主更该问上海浦东,我们和国民党都坚持下来了。
greatcommander:论斗争区域坚持的难度,新四军浦东支队可能得排在前几名。


三面环海左临黄浦江,坚持了四五年。看他们的回忆录里面充斥着房价十万以上的地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1-3-23 17:09: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应该肯定的说,是自身的努力顽强斗争为首要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1-3-29 09:3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是一种信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